廢文,簡單講講最近混音上使用Line 6 Helix Native空間系的感想, 純個人使用心得,沒有技術分析: 介面難用、使用及檔案管理方式不如它們過去POD Farm 2來得好用。 操作方式很累贅且不直覺。 在Ableton Live 11內很笨重, 而且是我用Ableton Live十幾年以來唯一一個在DAW內崩潰的Plugin。 聲音沒特色、記憶點比POD Farm 2少很多, 模仿了一堆型號但沒有一台我覺得好用。 參數給很多但實際上對提升音色沒有太多幫助, 而Preset幾乎沒有辦法立即就實戰使用。 唯一一次用到空間系以外的效果是Overdrive, 用來當作Bogren RevC的Gain Boost, 但選了幾個我實際用過的經典OD加下去,那個聲音實在不忍卒睹… 不不不、這幾個OD放在Dual rectifier之前不是這種聲音吧?? 因為Helix Native各方面都太糟糕了, 所以吉他用的EQ我還是用Waves H-EQ、Delay用Waves H-Delay,音色好多了, 更遑論音箱我現在都用Bogren Ampknob系列 -- 特別是BDH Bundle, 唯一會用到Helix Native大概是需要Chorus的時候,但真的難聽又難用…
慢了幾天就不放新商品那串,聽起來不錯。 Dual Rectifier跟我記憶中實際使用過音色很雷同…話說Profiling系若能影印到不像也很糟糕呀~ 喜歡或有Mesa需求的人可以試試: https://www.ikmultimedia.com/products/tonex-mesa/index.php
Bogren今天推出新的Ampknob S_Zero 100: https://bogrendigital.com/products/ampknob-mlc-s_zero-100 因為有額外折扣我第一時間就買了,簡單講一下簡易心得, 剛好我正在調整下次要上傳的樂曲, 就順便剪了該樂曲的Main riff做個非常陽春的比較影片。 對照組是我本來用在該樂曲的Bogren BDH III,吉他是軟體VSTi。 先講感想: S_Zero 100的聲音比其它Bogren Ampknob系列又更自然了不少、空氣感更真實, 但也因此Attack變弱許多,聲音偏軟。 特徵在中頻,高低頻不明顯,Gain應該是Ampknob系列中屬較低者。 很容易融入樂曲,在混音上比其它Ampknob系列更具優勢。 前面說到高低頻不明顯,我認為是為了保留後製空間, BDH III在已經加入Reverb、Master EQ & Compressor的樂曲Mix中稍嫌刺耳, 但S_Zero 100聽起來反而剛剛好。 如果你只買一個Ampknob, 那包含三種Gain stage + 2種Cab的S_Zero 100可適用的範圍最大。 各音箱的參數如圖片,沒有後製、也沒有調整音量, S_Zero 100聽起來比較小聲但實際上DAW內的Volume數值卻高很多。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評測影片可以上YouTube搜尋或參考這位老兄:
Tonocracy前幾天更新了2.2版, 看日本人的文章2.1版似乎有嚴重的相容性及程式崩潰問題, 我沒在用所以不確定2.2版有沒有修正,但有在用Tonocracy的人可以更新看看。 另外關於我前一篇對Bogren Ampknob S_Zero 100的心得有一點要追加: Channel 2的中頻嚴重過多、悶音時的動態也過大,在混音上會有不小的麻煩。 雖然說Ampknob系列的中頻都會比較突出,但S_Zero 100 Ch. 2太誇張了, 即便是已經用EQ稍微刪減過中頻, 匯出的樂曲還是會明顯聽到對主唱及其他樂器造成頻率干擾。 且低音弦悶音時動態過大,DAW內RMS音量會暴增至少2~3 dB… 但Ch. 3上面這兩個現象就好很多,我不得不在新樂曲上架前的最後一刻改用Ch. 3, 把原本處理好的音量平衡硬生生砍掉,花了一天半重作。 就這兩點來說我認為Ch. 2在實際錄音上很難運用… 雖然Ch. 2的音色單獨聽起來我很喜歡,但在樂曲上會咬掉其它樂器就是個麻煩。 很多時候吉他手喜歡的音色: 什麼清亮高頻、溫暖中頻、渾厚低頻放進混音反而變成災難, 連我這個吉他手出身的人遇到中頻吃掉主唱時都會選擇砍掉吉他頻率了, 更遑論不是吉他手的混音師/製作人。 前一篇測試影片所使用的樂句是我剛上架的歌曲, 節奏吉他的音箱是上述S_Zero 100 Ch. 3,音軌有使用EQ稍微刪減約0.5 dB的中頻; Solo則是一樣Bogren的5169,音軌無EQ處理。 有興趣的人可以聽聽看,Solo時間軸在影片中有列出,歌詞放在影片簡介裡。 對Bogren跟Marshall JCM 2000 TSL在樂曲表現上有多少差異感興趣的話, 可以到我的Bandcamp聽"赤煉之劍 Burning Sword (Instrumental)版", 樂曲的後製上兩者99%相同,只有新版中Reverb的Low cut被關閉。 我就不特別另外做YouTube影片來比較兩者了。 https://taisuei.bandcamp.com/album/concepts
Nuno居然還在用Boss GT-8...!! 音箱甚至是一些高檔玩家嗤之以鼻的JCM2000 DSL。 GT-8不要說2024年、就算當年剛上市我都不會想要了, 所以說Tone在手上就是這麼一回事, 玩家們花大錢買高階綜效果器想追求極致,結果大師還在用GT-8, 不過以年份來說GT-8好像也快要變成"VINTAGE(笑)"了: https://www.premierguitar.com/videos/rig-rundown/extreme
是的,他一直都用GT-8當作空間系,Premier Guitar的網站文章也有說明。 這年頭還有玩家用任何一種GT-8上面的效果嗎? 單論空間系、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用Stymon、Eventide,但GT-8是真的太舊了… 這讓我想到高崎晃,我印象中他也是很近期還在用Boss GT-5, 我猶記似乎是2010年前後看到Young Guitar刊出他仍在用GT-5時的震撼, 2000年初我買Boss GT-3時都覺得GT-5很舊了。 話說JCM2000 DSL真的算是一代銘機了,到現在還有一些大師在用。
感謝分享,不過他話太多、他又沒有標時間軸,跳著聽還沒聽出多少差異。 我個人倒是比較偏好老綜效的空間系, 我在本頁面第一篇文章的Helix Native心得就是如此。 最近製作樂曲時會需要用到一些效果, 結果比起Helix Native,我反而選了Ableton Live 11內建的效果, Helix Native的音箱模擬我沒有使用、好壞不予置評, 但音箱以外的效果,老實說我Helix覺得沒有比十幾年前的POD Farm 2討喜。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 這句話在Premier Guitar Rig Rundown採訪聽到很多次。 很多樂手真的聲音Set好,就不會一直再更換設備了,除非他壞掉...哈哈 另外我覺得不一定是所有人都在追求,高動態、高傳真、模擬類比設備有多像,取樣率極高。 其實蠻多人就是要塑膠tone,低規格數位感,尤其很多80年代的聲音更是如此。 15年前Strymon、Eventide開使用新世代DSP做單顆以後,基本上就完全進入產能過剩階段, 加上進幾年DSP晶片更便宜、開發門檻變低,出了非常多空間系產品,但老實說聲音沒什麼跨世代的進步... 反而更多是用DSP手段復刻老數位銘機...
我前鎮子搞了一顆Digitech RP360,直接當作preamp,進poweramp+真實cab。 或bypass 內建cab sim,然後用外部IR,其實聲音就是老Rack Digital Preamp Tone。譬如JCM800或是Plexi的模擬,相較於現代新產品Modeler或是Profile,誰更接近真實音箱?絕對是新產品,但是那個世代的數位音箱,就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味道,哈哈,而且很多時候比較好混音cut mix。
廢文時間,這次的主題是: 比較金屬曲風的音箱模擬軟體、 與由專業錄音師以麥克風錄製的真實音箱間差異。 雖然這首歌的的主唱佔比極低,但根據版本不同會有鼓混音非常大聲的狀況, 若只想聽相對較清楚的吉他可以聽Bridge ~ Solo。 Song structure: 0:00 Intro 0:40 Verse 1 1:03 Chorus 1 1:15 Interlude 1:38 Verse 2 2:02 Chorus 2 2:16 Bridge 2:40 Solo 2:51 Chorus 3 3:03 Outro 1. Bogren Ampknob系列 吉他是軟體吉他VSTi。 左右兩側的音箱是模擬Dual Rectifier的RevC, 中間的節奏吉他是模擬Peavey 6505+的66o6+, Solo則是模擬Peavey 5150的5169。 Bogren Ampknob RevC的主要頻率集中在低頻, 如果是用手機或筆電的小喇叭聆聽會因為聽不到低頻而顯得非常小聲。 所有吉他音軌都沒有單獨做EQ或其它頻率上的處理。 副歌的Death voice合聲則是掛上Ableton Live 11內建的Fuzz。 本來參考下面這個影片要用Helix Native的RAT, 沒想到Helix Native聽起來非常糟糕… 2. Marshall JCM2000 TSL + Marshall 412 Cabinet 2009年3月以麥克風錄音,錄音室是普魯士藍、錄音師是DD (低低 / 陳信華)。 收錄在好像名為"噪聲休止"的地下樂團合輯中。 (這版除了吉他跟合聲以外都不是我的創作) 吉他是Jackson KE2,效果器為EHX Metal Muff,應該是進音箱Clean Ch.。 說明成品品質不佳的原因: 品質不佳跟錄音師的技術沒有直接關聯,而是因為預算極低 = 8000新臺幣; 一個工作天內要錄完所有樂器及主唱合聲、還要混音; 當天鼓手狀況不佳,完全錄不起來,有2/3的時間耗在錄鼓上。 雖然成品品質不理想, 但至少吉他是真人真琴在專業錄音室由專業錄音師以麥克風收音。 題外話、後來錄音師找了時任血肉果汁機的鼓手補錄幾段銅鈸, 因為這個緣分、我們同年在搖滾台中的表演也是請他代班, 錄這首歌的貝斯手後來也被延攬進血肉果汁機。 因為從初學就不想弄壞Pick、所以幾乎沒有練Pick刮弦, 結果就是這首歌的刮弦聽起來很好笑~ ...然後就是,副歌的Death voice合聲是我唱的~(笑) 3. Marshall JCM2000 TSL + Suhr Reactive Load: 宅錄作品,純器樂。 前製及後製條件與第一首樂曲有80%以上雷同, 除了吉他音箱不同以外、就是這首貝斯與Reverb有加掛EQ。 (但貝斯有相位問題) 一樣是軟體吉他VSTi, 訊號進音箱前在DAW內有掛POD Farm 2的TS系OD做Gain boost。 Cab IR是我自行混合的Redwirez Marshall Greenback 412, IR loader應該是IGNITE AMPS的NadIR。 結論: 如果是金屬曲風、且預算跟時間都不足, 那麼進錄音室用麥克風錄實體音箱不會讓作品更好。 極端一點說、在"金屬宅錄的領域"上,實體音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Tonocracy 從2.2版的JCM800更新,還有2.3版本的VH4,聲音我覺得非常強了...還免費。 並且內建的Cab也都不錯,開聲即可用。 我自己過去也買過Atomic的AmpliFire,感受上是完全不同水平的產品。 由於本來Tonocracy有用到開源NAM的技術,網站是提到"component modelling and AI-based techniques" 我猜測Tonocracy NAM的技術只用到部份關鍵段信號,而非用NAM profile整顆AMP, 加強component電路模擬無法達到的訊號處理,未來或許混和式開發是趨勢(或許已經現在進行式)。 Two-Notes GENOME也是公開有使用NAM,並且用AidaX和Proteus等machine learning的Source,不過要付費。 說真的用了NAM一年多,拿到好的profile,其實就足夠珍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