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木頭

[外行人體驗談] 混音好壞關係著樂曲會變成狗屎還是黃金...

Mixing

  1. 聰明的木頭
    <這篇文章是寫給跟我一樣的外行人,作品品質雖難登大雅之堂、但當作比對應該還勉強可以,若文中有任何謬誤還請各位老師不吝指正。>

    分享一下一個外行人最近關於混音的心得,因為我發現自己之前混出來的都是狗屎~XD
    雖然現在混出來的也不是黃金、離真正的商業品質還有很大很大一段距離,但已經足讓我覺得之前耳朵肯定有問題。

    各位可以比較這兩個版本就知道混音好壞究竟會有多大的差異。(因為當代不能直接撥放Soundcloud,還請移駕。)
    ...我一個外行人都可以混出差異這麼大的作品,更遑論真正職業級的錄音/混音!!

    ---------------------------------------------------------------------------------------------------

    關於混音、我做為一個外行人有幾點心得分享:
    1.善用Real-time frequency spectrum analyzer (頻譜分析儀)。
    除非是與生俱來的金耳朵,不然人類的聽覺不只初一十五不一樣、更常睡一覺起來又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善用頻譜分析儀去看各個樂器、音軌、以及2 Mix的頻率,這有助於找出音色的問題點。​

    2.善用EQ。
    每種樂器都有它容易被聽到的頻率、但同時也有容易跟其他樂器互咬的頻率,
    在多樂器混音中如何讓每個樂器都能清楚被聽見而又不會干擾到其他樂器就得靠EQ來處理。
    切記EQ用減的會比用加的來得簡單,有時候某個頻率聽起來變多、並不是真的變多,而是把相對的(周圍的)頻率減少了。
    當然如果原始素材就錄得很完美、或者編曲上配器配得好,那就沒有使用EQ的必要。​

    3.控制低音(或貝斯)
    (貝斯)低音的多寡會決定樂曲聽起來是清晰或模糊、是搖滾或舞曲。
    玩金屬出身的樂手"或許"會有低音多一點才夠力的錯覺,但實際上甚麼扎實的低音、緊緻的音色都是低音控制下的產物。
    單一樂器的低音一多不是只影響其本身、更會讓整體聽起來糊成一團。
    舉個有趣的例子:Mr. Big的Daddy, Brother, Lover, Little Boy (The Electric Drill Song)。
    仔細聽會發現聽不到貝斯、幾乎聽不到,所有的樂器都很清楚--唯獨貝斯,但它換來的是清晰、乾淨、很好的空間感。
    Billy Sheehan不曉得是不是得罪製作人還是混音師,這首歌只有在少數過門的時候才會清楚聽到貝斯音~XD
    我很喜歡這首歌的鼓,處理得真好呀~(節奏吉他也很棒)

    各位在混音的時候若感覺各個樂器黏在一起、Total EQ怎麼調整體都很模糊時,可以先試著把貝斯或低音較多的樂器關掉,也許會豁然開朗。
    至少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此。​

    4.善用Compressor。
    Compressor是我認為最邪惡的效果....
    不僅因為它會根據Attack/Release時間的不同而大幅影響該樂器的音色與存在感,同時也有於2 Mix時將樂器黏在一起的功效。
    把音量壓小這個它原始的功能反倒變得其次...不不不、音壓跟動態的取捨也是門學問呀~
    總之、EQ跟Compressor是混音最重要的兩個效果。(其實Reverb跟Delay也一樣重要,但我功力有限...)

    5.善用中高階的監聽耳機。
    監聽喇叭一對沒超過10萬台幣、加上環境沒有做音場處理的話,最好不要太相信它。
    反而萬元上下中高階監聽耳機能聽到的細節可以打死一對4萬元台幣以下喇叭,而且能排除環境的影響。
    但耳機對音場、空間(系效果)、Punch的表現差、所以要跟喇叭相互輔助。
    切記注意耳機的音量、及勿使用過久。​

    6.跟商業樂曲做交叉比對。
    這非常重要!!
    如我前述、不是每個人都是金耳朵,如果在混音中沒有跟更高品質的作品比較的話、經驗不足的人很難發現作品的缺陷。
    我之前混出狗屎般的作品就是因為沒有做比對。
    而且作了比較之後大概都會顛覆原本對樂曲的認知,例如你以為很兇很猛的降弦金屬歌曲一定低音超多...那可未必~​

    7.不要過度追求音壓。
    若有去聽我前面的正常版、會發現它的音量比現代的搖滾樂小聲不少,因為我並沒有使用Maximizer之類的音壓工具。
    理由請見下面兩張圖,第一張是我這首歌曲波形"最粗"的段落、第二張則是他人作品中波形"最平均"的段落。
    後者乍聽之下很兇、很猛、很爽、很大聲,但其實從波形可以看出動態的缺損。
    我這首歌雖然聽起來不夠大聲,但我就是想保留這種程度的動態,所以音量比做為比對目標的某80s世界名曲要小差不多2.5dB。
    [​IMG]  [​IMG]

    補充:
    應該很多人在第一次聽到用上Compressor / Maximizer來增加音壓的歌曲時都會覺得很棒,
    但其實這有個盲點會讓新手忽略--特別是動態的損失--,就是壓縮前後的音量差。
    一般人的耳朵在A/B Test時很容易被大音量所蒙騙,往往會不自覺地認為音量較大的這邊比較好聽,
    有些型號的壓縮工具會自動修正Output Gain (Make up),也就是說壓得越多音量會越大,容易產生越壓越大聲越好聽的錯覺。
    (第一次使用時壓縮工具則是會遇到壓縮後音量變小的狀況)
    不過當你把兩者的音量調到一致、就會發現壓縮後在音色/動態上的改變,特別是會明顯發現樂曲的空間感變小了。
    所以不管有無Make up功能,使用壓縮工具時記得把壓縮前後的音量調成一致以利比對,加壓是比對完之後的事。

    適度使用壓縮工具可以營造出顆粒感、及扎實感,這點在現代金屬樂上非常重要,但壓過頭讓樂器全部擠在一起就未免矯枉過正了~

    ============================================================================

    很多時候真正能改變樂曲品質的是你的想法/知識、而不是昂貴的器材。
    與其每天想"要買這個、要買那個,要升級器材才能有好聲音?",不如多花點精神去研究、去實驗,這對樂曲品質的提升反而更有助益。
    ...我這首歌除了"吉他音箱"是真的、其他都是VST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