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木頭

從James Tyler、Kiesel看吉他品牌價值的重要性

Electric guitar

  1. 聰明的木頭
    撰文當下的前幾天,
    美國半訂製吉他品牌Kiesel從Carvin改回Kiesel滿十年。
    我個人對於Kiesel這十年持續不斷且幅度越來越誇張的漲價非常不以為然,
    但我其實可以理解除了通膨外、這還能解讀成它們是為了塑造品牌價值而漲價
    品牌價值 ≠ 品質,卻直接影響銷量與人們先入為主的印象。
    只要有品牌價值,就算粗製濫造也還是會有人買單。

    非常有名的高檔吉他品牌James Tyler在2006年實際驗證了品牌價值的重要性,
    James Tyler大概是想說只要商品優良,人們自然會掏腰包
    所以"匿名"設立了Joe-X Guitar Works這個品牌,
    這個品牌推出時沒有任何資訊、亦沒有合作樂手推廣,
    結果銷量淒慘到James Tyler不得不跳出來說:「欸欸、這是我做的!!」
    然後買氣才開始回升…

    Carvin時期一直走超低價、高品質路線,
    反映的就是人們對於Carvin = 便宜琴的印象,
    (當然、Carvin時期的拾音器不夠好也是一個要素)
    所以就算Carvin的木材品質跟設計再怎麼優異,人們都不會把它當成高級琴。

    Kiese總裁Mark Kiesel的兒子Jeff (現任Kiesel副總裁) 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
    看到自家的琴明明品質不輸、甚至超過一些高價琴,
    但是卻得不到正當的評價、甚至在二手市場淪為跟入門琴同級,
    想必是非常不甘心…但或許也因此了解到品牌價值的重要性,
    所以品牌改回Kiesel初期他們努力搶曝光、大簽樂手以提升知名度,
    接著在更多人開始注意到這個品牌後,逐漸提高價格來擺脫便宜琴的印象。

    作為Kiesel用戶,我認為Kiesel"品管正常"時是有到高階琴水準,
    我在當代論壇的Carvin = Kiesel討論串裡介紹過的眾多日本用戶也認為Kiesel作為高階琴算夠格,
    Kiesel雖然一直漲價,但跟其它品牌仔細比較後其實"還"沒有到不合理的程度,
    不過我個人是覺得很貴了…

    總之、就如前面講的:
    只要有品牌價值,就算粗製濫造也還是會有人買單,
    甚至以買該品牌為目標、引以為榮,足見品牌價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