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我個人不是很了解“大量進貨原物料”的方式和流程,我自己是在科技業的 但我想像中,要“吃”下一大批貨,並且其中包含很多或部份”不能用“的木頭,還蠻妙的 以前有聽說一些A+B的銷售方式,台灣消費者最常看到就是早年有些不肖業者,在賣數量希少的超強電動時,會要求消費者要同時買回一片爛片(比如,買太空戰士14,要加買一片哈利波特) 但,這樣的銷售除了會有反彈外,還有一個生態上的重點 ”小賣店在TVGAME上是無法退貨的,所以可能會有一些進錯貨的或賣不出去的商品“ 但,假設我是木頭商,我應是在某些再生林中殺很多木頭,在依木頭的品種和製成(乾燥?)進行銷售,固意吧”共鳴差“的木頭和”共鳴好“的木頭分類應是不太合理的,比較合理的是”一整批的桃花心木”賣給G廠 那G廠拿到了一整批的桃花心木,就依共鳴和木紋去分類,特優的拿去做CS系列,然後層層打下來,最後有10﹪左右的差勁木頭,無法使用,以前都拿去當材燒XD(給一匹鳯使用?),現在拿來作成J系列,好像也怪怪的XD 我想,可能要觀查一下一匹鳯的動向,有可能改成自家通吃,不要子公司了>< 希望有些英文好的網友可以分享一下國外論談怎說
刪一些 我個人覺得,如果我是老闆,我有新的方法控制成本,我也沒必要推出降價的產品,我可以吧利潤更大多,是更好 如果G牌的琴不用降價都能狂賣,那我實在想不出來降價的原因。成本變低了,我也會回饋給我的員工和股東,而不是回饋給消費者,必竟他們本來就會買,而且大多數人的G牌琴應也不會到五六支吧?多收了支三萬的,可能就少買支七萬的。 之前台灣G牌總代理要換人時,有聽說總代理都會被要求要吃貨多少,聽說台灣好像一年要一萬支還是十萬支 我想日本也是這樣,雖然日本人很瘋G牌,但近年經濟變差不少,有沒有可能是大票倉日本的高價琴市場出了問題,數量不像以前這樣的高(日幣也差了) 對G牌來說,如果每年日本都能吃下數十萬美金的高價GIBSON,而現在變少了,那的確需要新的東西來補齊少掉的營收。而其它國家又無法消化日本市場減少的量 那,高價GIBSON就會面臨問題 所以才走低價市場? 都是瞎說啦,女朋友剛跑了,上來和大家鬼扯X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KvQPFQKE3A 根據這兩個瘋瘋癲癲的英國人的說法 (大部分的時間他們都在聊天....) LPJ和SGJ的body不是兩塊木頭 而是3~4塊拼起來的 所以可能是用做其它吉他剩餘的木料製作的........... 不過聲音真的不錯!
+1 我之前的Smartwood 5piece就是不規則組合, 大小塊不一、但接合線都是與Neck(=軸線)水平切齊。 大小塊間隔有點類似這種感覺→(│ │ │ │)。 反正再沒多久應該大家就看得到了...吧。
剛看了一下日本樂天 有店家賣49800.............. 有人想開團購嗎 小弟心動了啦!!!! http://item.rakuten.co.jp/ishibashi/80-312610800b/
台灣應該快到了...建議再等等,看看台灣的報價吧~ 而且LPJ只有附"琴袋",找代購在國際運輸上有風險喔。 ...但這個價格是真的可以賭一睹。XD 不然六日坐廉價航空飛去日本玩吧!! 加機票也滿划算的~來回才五六千左右。 (啊不過石橋樂器這個特價只到4/19[五]。XD)
http://www2.gibson.com/Products/Ele...on-USA/Les-Paul-Studio-50s-Tribute/Specs.aspx http://www2.gibson.com/Products/Electric-Guitars/Les-Paul/Gibson-USA/Les-Paul-60s-Tribute.aspx 50's 和 60's tribute應該也都是mahogany啊 我查了一下 70's 也是 這個就比較可惜了 70年代norlin時期 應該要用maple的neck啊 而且還是三片木材夾起來的 http://i79.photobucket.com/albums/j...d Nat/1976GibsonLesPaulStandardNatural033.jpg http://www.mylespaul.com/forums/norlin-years/38456-faq-norlin-history.html
石橋的資料是Maple,實際點進去看50's每一把也都是如此。 但60's就又變成Mahogany... 看來是人為疏失,因為Ikebe是打Mahogany。 http://1484.bz/shibuya/top/gibson2013/?advertise=index
也許是Gibson/Epiphone要補齊”平價美廠琴”的產品缺口?以P90為主軸,跟傳統LP不太一樣的Junior看來不是完美的答案 700~900價位帶感覺是個是高階非美廠琴與平價美廠琴廝殺的戰場,產地情節也好,個人偏愛也好,兩邊都有其擁護者,Fender很早以前就開始經營”平價美廠琴”,也因此有像”高階墨芬好還是highway one好”的討論(還有"拿綠卡的墨西哥人" traditional系列),這兩者與其說是互打,不如說是吸引不同族群的人。LPJ的價錢也差不多就踩在這塊,也許他會吃到一部分Epi的銷售,但原廠應該是做了”整體銷售量還是會上升”這樣子的結論 在”擴大客群”的前提之下,即使少賺一點應該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不做就是零。不過我也覺得有些東西可能不能完全以材料成本來看,不同的加工時間產生的人工費用差異也可能很可觀,特別是在美國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