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9歲玩團到現在,看到了許多現象:無數有才華的音樂家被埋沒了.然後離開這個圈子.或者留在這個圈子浮沉,讓歲月慢慢磨去他的創意和衝勁,最後成為靠音樂公式混飯的老樂師.聰明一點的則看破一切, 把音樂擺到一邊,多花點時間搞人際,搞媒體,等到混到製作人的身分,多的是有人替你作工,沒準還可以混個大師的名號. 台灣的現實狀況其實就是這麼悲觀.我們能夠改變嗎??專注於音樂的人能夠比專注於炒作的人更能得到社會的回饋嗎?? 不能的. 我們不能責怪主流唱片公司的做法,因為他們是商人,不這麼做就會死.老百姓只要偶像,不要音樂家,所以只能給他們偶像.老百姓只要意淫帥哥美女,不在乎音樂好壞,所以從日本翻譯一些歌就行了.沒有人會 h關心台灣搖滾啦,爵士啦,電子啦...的發展.這些在百姓心堻ㄓㄜ錢. 我們音樂人真的不能改變嗎?? 不能的. 唯一的希望,是我們自己先改變. 雖然從需求面來看,台灣目前還是以偶像市場為主流.但是在經濟學上有很多例子也告訴我們,供給可以創造需求的. 一旦有一天老百姓發現,身邊的原創音樂越來越多了,而且以很便宜的價格就可以買到,他們能夠不開始注意一下,這些人到底在幹些什麼嗎?? 然而我們創造出來的原創音樂夠多嗎?? 問題回到我們自己了.其實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少的可憐.別說大部分的樂團到後來只想做個copy band,在pub堬V口飯吃.在網上,討論器材的多,討論音樂的少.罵人的多,自己做音樂的少...諸如此類的情形一直沒變.音樂家沒有產值,連產量都沒有. 大家開始做創作吧!!! 我計劃成立網上唱片公司,目的就是要推廣原創音樂.如果還是替5大唱片公司賣CD,我不如不要幹.但是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確是來自音樂人本身:作品量實在太少了. 100首夠不夠??500?1000?....其實都不夠的. 如果不能像mp3.com一樣,有上千人在那裡發表作品,是不可能形成一種龐大社會運動的氣勢的.沒這個氣勢,老百姓一樣不屌你.主流音樂圈子照樣欺負你. 不要告訴我你沒錢做.現在什麼時代了.我的"嬉哈客"專輯就是用一台電腦做的,其他沒花一毛錢.技術上如果有問題,歡迎找我討論. 不要管什麼市場不市場,流行不流行.記住供給可以產生需求的.就做你自己喜歡的音樂,對自己誠實.不要昧著良心做自己都聽不下去的芭樂歌,自然會吸引跟你有同好的人來欣賞你的作品的. 大家都有好的作品,我們共同來建立一個原創音樂的網站,其他諸如電子商務等等,其實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台灣已經有很好的網上配銷制度了.當然有很多細節.但是我認為要先解決的問題,還是音樂人必須懂 o自救.要DIY,要出大量作品.要認清事實,不要再夢想唱片公司會捧著鈔票和合約登門拜訪了. 有興趣發表作品的朋友,歡迎跟我聯繫.多多益善.我說明白了,我就是要搞音樂人的社會運動!!!我需要許多人的參與!! 關於網路唱片公司的其他細節和構想,我會陸續寫系列文章,詳加敘述.
我覺得 如果要另外創一個site 不如到滾石裡面做事 有更多的資源跟力量可以使用 滾石可樂現在推的人不多 聽說部分原因就是人力不夠 滾石想做的 是華人音樂市場 我覺得現在的問題 是作品品質的控制,還有排行等的一些機制 作品混亂 分類不清楚 讓聽眾選擇困難 把滾石可樂的品牌形象打壞了 現在還有一個喜福網 慘澹經營 我覺得市場應該有點飽和了 要做的 或許需要教育使用者 網路上也有好聽的音樂可以try out then buy.(這也是為蝦米偶覺得品管控制重要) ... 哈拉完了
<BLOCKQUOTE>quote:</font><HR> 我覺得 如果要另外創一個site 不如到滾石裡面做事 有更多的資源跟力量可以使用 滾石可樂現在推的人不多 聽說部分原因就是人力不夠 <HR></BLOCKQUOTE> 我也會這樣想,不過先等等看版主的計畫是怎樣, 搞不好方向和滾石的有差。 上次有一個cereal_killer?的會員就有張貼他的作品在那, 我的感覺是滾石可樂也只是個張貼區,對發表的人除了好玩外幫助不大。
看過一篇文章 有人提到唱片是夢的產業 是要做明星 賣生活型態 純音樂能賺錢嗎 如果沒有行銷的話 我會想到許多的古典樂手 投資許多金錢跟時間精神 其實能獲得金錢報酬的人 是很少很少的 真的弄到純音樂 就要回到他的本質 分享 分享音樂, 用音樂來分享感覺 他是沒有價值的 娛樂 取悅別人 這才能賺錢吧 附上期末報告的講稿 還沒寫完 有些數據是虎濫的 找的資料大多是原文書 閱讀的時候沒做好整理 數據只好用印象中的掰了
做這份報告,到目前為止,真的是一件苦差事.音樂產業本來就很少被列入學術探討,目前比較主流的,也就環繞著negus教授的研究為主.零散的二手資料以及文件,除了資料有點跟不上時代,探討市場也以英國 簻國為主(negus教授是英國人).音樂產業(music industry),其實不應該這樣說,音樂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從1950開始就明顯的依附在娛樂業(entertainment business)下面運作,目前的五大唱片公司也只是幾個跨國企業旗下的部門而已(polygram屬於飛利浦,bmg屬於德國Bertelsmann等等).不同於其他實質產品,音樂屬於文化產業,五大唱片公司的母公司大多也擁 有著完整的出版業系統(電影,書籍,音樂,網路傳播).消費者購買音樂,滿足心理需求大於實用主義,享受音樂的同時,是享受著此音樂型態所代表的文化意義.聽什麼樣的音樂,表示我是怎樣一個人.也因此唱片 的定位以及區隔影響銷售量甚鉅. 音樂產業的商品,唱片,的製作,或者說音樂發展為商品的過程,大略是經過錄音,後製處理,壓片生產,封面內頁設計&包裝.製作成本可能從三萬到三百萬台幣.錄音室設立的成本從小型的一百五十萬台幣到豪華 的千萬錄音室.一個合格的錄音師所需要經過的訓練,更不亞於一個內科醫師.由於固定成本高,租用錄音室以及錄音師的費用是極為昂貴的.有的唱片公司到了一定規模以後(如吳宗憲的愛爾法),會將常合作的 錄音室買下來,每張唱片可節省五到二十萬的成本.壓片方面的價錢現在已經是非常便宜了,個人使用者甚至可以拿到每千片兩萬五台幣的價錢. 唱片公司的資產,有人說是音樂,在實務操作上面,責是各種形式的版權.歌詞,歌曲,編曲,錄音等.而最重要最常使用的,就是recording,(ex,在某個錄音室的錄音版本),發行並販售唱片所需要的,就是唱片中所 有的recording權利金.很少有買斷詞曲版權的,除了會提高成本之外,經由詞曲創作者,編曲者,樂手,歌手,錄音師混音師接力生產出來的版權問題是難以計算的.平時常見的sony,滾石,emi等等,在分工上面應 蚋k為唱片發行公司,幾乎不經手製作,由購買獨立唱片公司的藝人,或者其錄音成本出版權,代理發行.在90年底之後, 再發行一張唱片之前,唱片公司會依據行銷部門的市場報告,來決定發行怎樣類型的音樂.宣傳的管道龐大而複雜,電視,雜誌,電台,網路,唱片行播放,演唱會,簽名會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不是每個人都玩的 起的.為了更有效的利用資源,唱片業大量的國際併購在1980開始,國際唱片公司到各地去購買當地歌手,節省開發成本,擴充傳播管道以及通路.在國際間的音樂商品,美國商品約佔了七成.瑞士在95年的時候, 磥熊o行唱片的營業額只佔了20%,消費者知道美國歌手比國內歌手清楚的許多.強勢的美國文化讓美國音樂商品佔盡了不少便宜,主流商品可以夾帶著二線商品賣到全世界,一位不願具名的美國唱片公司行銷主 管說:"我喜歡做國際市場,只要想辦法把商品推到國外通路,出去以後就等著收每張cd2~3美金的權利金,不需要太多的行銷成本".全球化對於讓主流文化產業能夠自由的壟斷文化資源,專心經營大眾市場.雖然 消費者的品味多變而無法預測,但是全球化讓文化集團能比較輕易的控制潮流,隨時跟著目前的情勢做小調整,買進符合潮流的文化商品,賣出無法在繼續獲利的商品. 看起來蠻好賺的?跟其他娛樂事業一樣,經濟景氣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意願,現在的世界不再像是80-90年代,大家還看著電視許多人聽電台.除了不景氣之外,消費者對於娛樂,有更多的替代方案.網路,是一 個很大的競爭者,電動玩具也是.由sony娛樂部門(movie,music,game)現在已經由遊戲部門主導可見,唱片風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雖然普遍的音樂教育讓消費者有更多能力能夠欣賞音樂,科技進步讓音樂製作 言誧顜C廉,作品更多,但也使得人們更挑剔.加上盜版的威脅.音樂想要單純的用販售唱片來獲利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在台灣,滾石可說是目前仍為台資為主的唱片公司.之前的許多唱片公司,大多退為製作,讓五大唱片公司發行.唱片市場的萎縮,讓許多大型的錄音室無法負荷而相繼倒閉,多餘的音樂工作者必須轉換跑道.大陸 將會是一個機
kunding ,我對你的報告很有興趣,請問你主修什麼?這個paper是什麼科目的報告. 我發現你的引言當中偏重大唱片公司的行銷管道,而且是90年代以前的狀況.其實你應該也發現到最近唱片業和以往似乎有些不同.如果多一些[獨立廠牌]的運作,promo,等應該會很有意思.提供一些意見你參 狺@下,沒看過你全文,搞不好這些你都已經有著墨了. 1.以台灣來說,這兩年我估計會有15個以上的獨立廠牌,製作,等project出來.原因有兩方面,大公司面臨不景氣不段裁員解編,釋放出許多本來在固定唱片工業體系中卡位的有經驗的從業人員,這些從業人員包 含各方面,製作宣傳企劃業務都有,另一方面home studio興起後新生代已經漸漸稍微成熟,部只在製作方面,在通路宣傳方面也慢慢越來越多連結.這兩大現象,一個由上往下,一個由下網上,激盪整合出一堆indie label ,我在猜這個現象會持續2,3年,長則5 ,6年,然後適者生存,再來會是另一次整合併購. 2.國際化.我們常說的國際化總是不離五大.其實獨立廠牌對國際化的做法和需求都非常不同於五大.五大的國際化是建立在統一風格,全球話也就是美國化,一格地方紅了以後,完全一樣的邏輯做法複製在全球 各地,這是五大的國際化.獨立廠牌在local市場必須堅守分眾市場,也就是明顯區隔於主流市場,而近年來獨立小廠跨國藉的的聯合是家常便飯,但這基於彼此音樂屬性和分眾市場的類似,當然也是彼此價低成 遞W加cataloge的做法.這其中更有意思的事並不存在單一標準,而且越是有當地色彩的,在製作水平提昇的前提下,在國際上越有能見度,所以這裡的國際化是越本土化越國際化. 3.電腦設備的發達對音樂場業的衝擊. 4.終極音樂載體的討論. 5.中國大陸真的是最後一快處女地嗎?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聽聽你的見解. 下次座談讓你提論文報告,大家討論一下可好?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