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Periphery是個成功的樂團,雖說我們小有成就、但談不上風靡一時。 大家或許都不相信我們其實完全沒有靠樂團賺到錢,的確、唱片銷量是增加了,但利潤是0。 因為近年音樂本身的利潤低到不可思議、但演唱會的成本卻沒有變,意即我們所賺的錢只會不斷變少。 前一陣子我們巡迴歐洲五個禮拜,利潤是0,這就是現實。 因為歐洲巡迴的成本超級高。 雖然美國的巡迴會賺錢、但太多樂團在巡迴,這壓縮到我們的機會、我們無法一整年都辦表演。 已經完全飽和的市場只能維持現有的酬勞價碼、甚至還得降價演出,因此CD跟Live已經無法成為樂團穩定的收入來源。 會賺錢的樂團大多數是靠T恤等周邊商品,但這也變得越來越不容易。 對我而言音樂已經逐漸變成只是娛樂的其中一種。 其實我剛開始玩這個團時就認為"音樂就是用來爽的,錢就從別的地方找吧~",現在證明了我當初的想法是對的。 如今Periphery跟我的生計脫鉤,我可以像最初那樣、爽爽地享受音樂(而不用為了商業考量作音樂)。 我才不管CD賣不賣哩~我只想回到開始作音樂的時候(笑)。」 ========================================================== 看到"音樂就是用來爽的"這句話,對沒有靠音樂吃飯的我來說霎時得到了一絲慰藉,至少在這點上我跟知名樂團有一樣的想法。 Misha後來在自己的FB上說明,他認為要搞樂團就得有複數的收入來源。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團的人都去跟廠商簽代言契約、創立效果器品牌、賣Periphery牌的咖啡。 (Misha創立效果器品牌非常諷刺,因為他老兄是用Axe FX起家)
之前看到電視節目專題採訪 : 數位革命愛與恨 (主要談論數位危機) 這個影片裡說到創作其實本身就存在著菁英主義這個概念,The Best的這個概念,而並非像現在大家都能玩音樂都能做音樂,影片中訪談到多位的製作人說到數位化後網路充斥著三流音樂,大家都想出頭都想成名,有人會說大家都能玩音樂是一件好事阿,這樣能推動整個音樂市場前進有餅大家吃,很好啊 但是事實證明數位化後整個音樂產業和市場是在不斷的衰退甚至畸形的變異中,片中受訪的多位業界人士提到這樣的論點。 這邊只隨便講的一小部分,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部紀錄片,滿不錯的。
推舊文。 因為又一位當紅炸子雞說玩團、特別是金屬團,根本賺不了錢。 Tim Henson: “It’s not really cool to be in a metal band because they don’t make any money,” https://guitar.com/features/interviews/polyphia-new-album-remember-that-you-will-die/
關於 Tim Henson 的專訪,我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有看專訪第一段的話,應該會注意到一個特別的資訊: Polyphia are hot shit and they know it. When Guitar.com video-calls one of the Plano lads’ players and co-founders, Tim Henson, he radiates just enough of an “I-don’t-give-a-shit” attitude to make him interesting. He has his camera turned off and speaks in an unwaveringly flat tone. And he doesn’t care about who he upsets. 專訪裡,Tim 用一種極其不屑(或以新世代的說法--厭世)的語調來接受訪談,不僅沒開鏡頭,講話的語調從頭到尾維持一貫的黯淡。 加入這個脈絡來解讀他講加入金屬團不賺錢這句話,可能值得多玩味... 當然要跟 70 80 年代的金屬英雄比,可能錢沒有前輩們賺得那麼風光,但就單從 YouTube 與 Spotify 的影片觀看次數以及串流播放次數來看,要說「完全」賺不了錢??個人覺得這比較像是符合一貫厭世樂團形象的說法而已。
關於樂團收入前面Misha的訪談影片說得很清楚, 訪談當時2018年YouTube等串流音樂已經相當蓬勃,但他還是告訴大家:我們"玩團"沒賺錢。 當然、要解讀說Periphery沒有Polyphia紅(?),所以才賺不到錢也是一個角度… 雖然我不知道兩者誰比較紅,畢竟Periphery都說他們小有成就但談不上風靡一時。
樂團名稱 YouTube 訂閱 Youtube 總觀看 Spotify 每月聽眾數 Polyphia 95 萬 2.5億次 140萬 Periphery 19萬 0.47億次 36萬 如果用一些比較好找到的量化數字來比較, Tim Henson 的 Polyphia 大致上比 periphery 多了 4~5 倍的社群關注。 當然在新的音樂聆聽環境,到底以商業巡演+賣唱片、周邊的商業模式能否獲利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議題。但這種證明方式如果用某段訪談中,除去前後脈絡的一句話當作證據,總覺得不是一種很嚴謹的證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