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隨筆:藝術家成長的過程與舞台

本文由 掌門人2002-08-13 發表於 "閒談當代精華" 討論區

  1.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4
    以下這篇報導是關於民眾無緣看到藝術家成長的過程,其中最後一段由川端康成講的話特別有趣。不過這篇短文的思路是錯的,台灣觀眾並不是沒有目睹巨星成長的權利,而是沒時間或精神花在藝術消費上 ,因此總是已獲國外肯定者才能有票房保証,那些正在進行式的藝術家只好靠邊站。

    當然國外的情形亦然,但由於總體人口和素質比較高,還沒成巨星者也可以有小舞台。比較之下,經由美育教育才有可能改善情況。 <BLOCKQUOTE>quote:</font><HR> 台灣觀眾 有目睹巨星成長的權利

      賴廷恆特稿 前輩文學家沈從文曾道:「我和我的讀者都逐漸老去。」信哉斯言!然而,現今的台灣表演藝術界,觀眾往往只有機會看到國際大師、名家「開花結果」的作品,卻無從參與其藝術成就 逐步累積、成長歷程。

      或許誠如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所言,這就是台灣的宿命-永遠晚了世界二十年。以舞蹈界來說,芭蕾巨星紐瑞耶夫來台演出時已非顛峰時期,巴瑞辛尼可夫也是自組「白橡樹舞團」後才訪台公演, 貝嘉舞團來台時亦屬「過時」。就德國舞蹈劇場名家碧娜鮑許而言,「我們看到的也是她的結果」,林懷民如是說。

      在國內藝文環境、經紀公司的主導下,國內外的表演藝術團體往往成為台灣觀眾「一次性消費」的對象,徒有「錦上添花」之名,而無見證藝術家成長歷程之實。其實,台灣其他領域亦復如此,眾人爭 相消費已然「開花結果」、「功成名就」者,卻無人聞問藝術家「十年寒窗」,最需各界資源挹注、闖蕩國際藝壇的過程。

      這回林懷民擔任藝術總監的「新舞風」,在九月間的「新舞風Plus!」,邀來英國舞蹈新星「阿喀郎舞團」,除了最新作品,也特別要求帶來另一套舞碼,由一九九五年以來三支舞作組合而成,期望本 地觀眾見證其舞蹈藝術的成長歷程。林懷民並與「阿喀郎舞團」預訂三年後再度來訪之約,就是希望台灣舞蹈界對於「阿喀郎舞團」,將不只扮演分享其「成果」、一次性消費的角色。

      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當年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在致謝辭中特別提到獲得這個獎,並非我個人得獎,而是整個家族得獎,「因為我的家族前幾代即為文人,只是到了我,正好是那開花結果的一代」。此 話正可提供台灣人省思,切莫人人均想當「開花結果」的一代,卻無人願意當那「播下種子」的祖先,或實地參與培育種苗悉心灌溉照料的先人。 <HR></BLOCKQUOTE>
     
  2. jazznote

    jazznote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2-02-19
    文章:
    142
    讚:
    0
    這真是值得省思,不過我倒覺得台灣不止在藝術方面有這種"無法目睹成長過程"的貧乏,在其餘領域亦是如此,而我想這當然和快速發展所伴隨的急功近利的短視有相當的關連。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教育體制下一般說來程度最高的學生通常在醫科,但試問有誰聽過某人念醫科其志是在發展某方面專門的醫學突破?通常不過是為"錢"罷。

    相同的,像在自然科學像數學或物理領域,念的人不都是在問"未來出路為何"、"可否跨足熱門之電腦軟體相關產業"云云,又有誰願做個種子?為下一位牛頓鋪路(目前我只碰過一位"危機分"教授有這種氣度 )。

    所以到終來,對我來說原因還是歸咎於台灣人整體觀念上的認知,而非是"能力所不及"(事實上我還對自己是黃種人有某種自信的^^)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