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評論: 交工樂隊專輯 "菊花夜行軍"

本文由 掌門人2001-11-15 發表於 "音樂、樂理、其他樂器" 討論區

  1.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5
    唱片評論: 交工樂隊專輯-"菊花夜行軍" (同一篇文章亦見於當代網站上)

    交工樂隊的前一張專輯主要是為反對美濃興建水庫的作品,在當時他們原創而不假修飾的粗曠特質對台灣常見的流行音樂可以說是完全不同光譜,一種全所未有的聲音,又帶出在台灣長久存在,但又頗受 隱性壓迫的客家文化。通常這種為某一反動性客題而創作的方式也是危險的,例如北愛的詩人從戰爭、不安的社會找到可以發揮的主題,但當事情過去之後,往往壓迫減少,找不到可以抒發的靈感,變得無 所適從。很顯然交工樂隊並沒有同樣的瓶頸,他們的新專輯-"菊花夜行軍" 用農民阿成的點點滴滴的故事點出台灣早期的發展,同時做出相當動人的音樂。

    "菊花夜行軍" 總共有十首曲子,講到農村子弟維持生計的困苦、耕田的勞動價值,乃至外藉新娘的喜和愁等。所有的音樂也保持交工樂隊的特色,即直接、旋律單純、配器活潑的優點。像第七首曲子 "阿成下南洋" 的打擊樂就顯得非常生動而活潑;第四首曲子 "兩代人" 是傳統山歌,則有動人的旋律,配上木吉他和手風琴非常適當。交工樂隊還用了車聲等製造出很好的氣氛,或是用嗩吶做出特別的效果(第二首曲子中),在配器上算是相當成功。而整張專輯就單一主題發揮 ,從頭到尾連貫地發展,這在當今MTV 主打兩首口水歌的時代算是很少見了。

    當然,事無完美,"菊花夜行軍" 也並不是沒有問題,即使當下網路上對其評價非常高。而我的看法主要是來自作曲上的,也就是純然音樂上的看法。這張專輯大部份曲子的調門只限於少數幾個大調,特別是 A、D、和 E 調。當我一次聽完整張時,很多時候它的調門的水平是停止的,如第一首曲子聽起來像導引 (introduction),然而第二首曲子一出來又是同一個調的時候,它音樂上的導引特質就變得很弱。由於調的運用單純,當我聽到第五首曲子是使用小調時,它顯得非常特別,但不幸的是它還是同樣的一組音 -A大調的關係小調 (另外較特別的是第二首和第八首曲子的調門也不同)。整張專輯主要是運用五聲音階的形式,但在和聲上不離 I、IV、V級和弦也顯得單薄而容易預期了些。另外兩個容易預期的元素是,在節奏上的重音都過於強調重拍,特別是每小節的第一拍。最後一首曲子在氣氛上顯得熱鬧,但在反覆同樣的節奏和主和弦的基礎 上就缺乏前進的感覺。這樣的情形發生在節奏樂器上,也同樣的在主旋律上-即幾乎所有的樂句都在起於同一位置發生。
    而容易預期的也發生在編曲上,舒緩的第一段旋律配上簡單的撥奏樂器,而後則加入長音樂器(如板胡)或打擊樂來增加能量。

    當然,我所提的問題或許對某些人不是問題。例如許多傳統樂器的定音都是近代的事,往往取自西方樂器的定弦方式,如提琴樂器。於是很多傳統弦樂器大都是A、D、G 這幾個音的定弦,像阮之類的撥弦樂器又常前兩弦和後兩弦是同樣的音(當然不是同一個八度),於是演奏這種樂器也常常受限於最方便的幾個調。不過這種樂器的特質還是可以經由作曲上解決,特別是如果 是使用單音或配以其它器具都可以讓調性豐富些。至於預期性的問題同樣的也發生在可以想見的大部份地方性音樂上,民歌、民謠的樂句往往都非常對稱;或是東方音樂原本的確也偏向down beat,但只要在節奏上多求取些變化或有更多不同的拍號,就會必免掉一部份的預期感。

    在其他如錄音方面,"菊花夜行軍" 都有很好的現場及整體感,沒有過多、過量的效果器讓音樂有直接的感覺。許多樂器也經由混音讓音色更顯得特別,如一開始的木吉他和個人喜愛的陽剛的結實音色不同,呈現的是一種溫暖而清楚的透明感 ,感覺很特別。有幾點小問題則是某幾首曲子似乎是當地居民的演唱,雖然不假修飾是件好事,但走音的結果還是讓人感到不自在,我私自以為樸質和精細的製作並非不相容的經驗,但願意假設 "交工樂隊" 在這方面很難控制。又其中第八首曲子 "阿芬環人" 的女聲副歌部份雖然加了較多的 reverb,還是顯得生澀而不自然,配器上的凝聚力也弱了一點。最後一個想提出來討論而非評論的是,像第一首曲子 "縣道184" 的打擊樂部份是值得商確的,某些鼓和鑼其實和調是完全不合的。雖然很多人或樂器學上將類似的樂器都算是非音準樂器,但很不幸的是,有些時候它們的基音很明顯 (至少對於某些受過訓練的耳朵),和調門不合的時候,例如出現在 2: 30秒左右第三拍的鑼 (聽起來像高音 F ) 落在那個和弦上都讓我心驚 (或許過於神經質使然)。

    無論如何,"菊花夜行軍" 是非常值得一聽的專輯,在這個只強調現代化、商業化的社會,它呈現出一種人文的關懷;就音樂上,它算是前一專輯的延展,我還期待他們會更上一層樓。另外,在台灣許多人對交工樂對都有很好的評價 ,特別是他們那種迴異於商業運作的方式。通常我個人對此都不想多有著墨,因為做音樂的原因本來就該是 "你喜歡音樂,所以你做音樂" ,至於商業與否則無關道德,最多不過是一種行銷手段罷,任何人也可以打著反商業的口號搭個便車。而本土化、本土音樂等云云也是無聊的口號,大抵是愚夫愚婦外加想要變比較有文化的大學生才相信的 事。讓欣賞交工樂隊回歸欣賞音樂的本質,反而更容易體會其音樂的美感。我也建議 "交工樂隊" 可能的話,在製作上除了主要的團員之外,還能邀請局外人參與製作,這樣比較容易發現以上所提到的小問題,甚至能有不同的觀點來創作音樂。

    在台灣這不容易找到其他種聲音的社會,我誠心建議大家走出去買一張 "菊花夜行軍",即使商家沒賣,也讓他們知道有這樣的需求,這也是對交工樂隊最好而直接的支持。

    作者: 張超然
     
  2. hua

    hua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10-28
    文章:
    857
    讚:
    1
    先前有聽過菊花夜行軍這整張專輯

    我的立場是:我是當成一般音樂專輯來听 並沒有以要作功課方式聆聽(有時聽一些專輯會)我是個大學畢業生 算4/1知識份子好了 以前主修文化方面 我在某天早上聽 用Genelec聽(羨慕吧) 邊聽邊看專輯文字簡介 中間有兩首歌重聽一遍 其中一首是阿成想愛耕田 因為唱歌的好面熟 呵 另一首是菊花夜行軍 因為有感覺有特色 整張專輯聽起來蠻自然乾凈 當看專輯介紹邊聽音樂 他們要表現的主題蠻清楚的 而特殊的是音樂中也會呈現出部分的影像及空間 聽的出他們製作這張專輯的用心及企圖 聽完後蠻感動的 原來有人在作這些事 就像是你對於泥土的芬芳或土地的親近那種感覺

    自己不禁想了一下 如果你今天要作的音樂是民族性的風格 再縮小範圍至有傳統調的曲 要怎麼去作編曲部分
    在自己的認知中 有些民族音樂或傳統調 它可能是有自己一套的記譜方式或甚至沒有 但大多數音樂曲調都與西方調式相去甚遠 怎麼作出一不失傳統又易於聆聽的作品呢
    說實在的 單聽民族的曲調容易令人zzzz 但音樂有其文化特性時 要保存的部分是曲式或器樂或文本 如何去作呈現方式 例如當這傳統調用到西方器樂搭配聲部或節奏時 用傳統調的方式去彈其它樂器的驅殼 或是用西方和聲方式來搭背景 或是有些world dance 玩法 剪結片段 聽不懂那語言覺還不錯 聽的懂的話可能覺這在搞什麼 如作比較接近原創的東西 在於不脫離要保留的界限 是不是較尊重這文化的音樂 不過話說回來 這年代有什不能作 也算是種創新吧 這沒什麼標準 看個人接受程度
    我並不了解客家音樂及文化 可能就是藉這張專輯來開啟我無知的認知吧 所以我會比較希望接觸玩的不凶的專輯 至少這一張專輯給我的感覺是如此地.....
     
  3.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5
    除非是做學術研究,並沒有所謂的 "作功課方式聆聽"。寫樂評是很困難的事,主要的原因並非音樂聽的是否多少、或客觀與否(雖然這兩點都很重要),而是談論音樂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除去詞的部份,音樂是完全抽像的概念,又有 接近數學的結構。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許多樂評的文章都是形容詞的組合,例如"如泣如訴的主奏......懷念起兒時記億......."這種不著邊際的文字。
    當然它並沒有什麼不對,但還是沒講到倒底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於是一般人只能用"聽起來很爽.......很屌"之類的詞來表達音樂,而比較有文字功底人可能就變成使用前面所提。

    是否能客觀地指出音樂的作用,或多或少就必須使用到一些音樂上的術語,例如調性、速度、節構、編曲、和聲、對位等,即使是民族音樂亦不例外,只是你可能會用章法代替節構,用韻味代替語法味道等 。而所謂是否作功課方式聆聽,主要則在於音樂訓練上的問題,訓練多了,聽到的細部就更多,這也和每個人的專長或興趣有關,例如彈bass的人很快會去注意低音部份,錄音的人很容意注意到音性上的問 題。

    以上僅供參考。
     
  4. hua

    hua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10-28
    文章:
    857
    讚:
    1
    寫樂評的確是很困難的事, 又因音樂是種很抽像的客體, 它藉著聲音呈現出一種實體, 且每個人的感受不同, 對音樂的想法更因人而異.

    我覺的可理解的樂評, 是建立在大眾普同價值及觀念認同上, 但這又涉及時代潮流及文化背景, 評論者就必須與當代的大眾有共同的經驗基礎, 所以這樣的音樂評論較接近一般的音樂介紹, 也最沒爭議性.
    當然音樂有各種不同的目的及呈現的意義, 像宗教或工作生活上的實用目的, 公開場合表演的純藝術目的, 闡揚理念的陳述性目的, 或娛樂或商品等目的. 我個人理解交工的音樂是有闡揚理念及族群文化特色的意涵.

    對我而言, 音樂就和語言相似, 每個人的解讀方式不同, 就"作功課方式聆聽"而言, 相當於"認真聽", 而"作功課"這句話的典故是沿襲學生時代口頭禪而來, it's nonsense.
    從純音樂上切入作評論是一件最不容易的事, 可以看出掌門人的功力及受過的學院訓練, 做音樂上的評論很精彩,說真的, 我蠻喜歡看這種純音樂評論, 只是一般聽眾可能無法感受那是怎麼一回事.

    是否建立在西方古典音樂上的古老規章, 在世界上總是通行無阻; 也許充滿多元化的世界, 總習慣普同性常規一概而化之, 說穿了, 分析的知識就源自於這麼一套古老章法.
     
  5.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5
    關於樂評,我個人其實很討厭樂評制度,因為那好像是大眾沒有品味和判斷能力的產物,有點用別人的大腦來替你先消化一般。偏偏這個時代資訊超載,即使專業人士也沒有時間搞清楚哪個好、哪個壞,於 是樂評制度就必須存在。我一些台灣的朋友(特別是古典樂)也常告訴我樂評的重要性,有樂評演奏者才會每一場音樂會都全力以赴,又認為這也是國外音樂水準比較高的原因之一。對此我是有點不以為然, 但又不覺得那樣的思考有什麼問題。於是我還曾告訴 Jeff 等,說我絕不會寫樂評,即使我認為當代要比較成熟的化話,討論音樂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那篇關於交工樂隊專輯 "菊花夜行軍" 評論的文章其實是個意外,希望以後不要再發生,要的話最好能有新的樂評寫手加入。

    比較有趣的現像是台灣以前的影評都出自少數幾個影評人,但很不幸的是,雖然那些影評都刊在像民生報這種普普刊物,但上面寫的我常都看不懂。當然我不敢說連我都看不懂,不過至少像掌門的老母是完 全不了,更奇怪的是那種形容詞一堆,時有法文、德文,再加上一票"XXX主義....後現代......XXX美學"的文章兩旁就是那種八掛影劇新聞,看起來非常奇怪,不知道那種影評人或是排版的人在想什麼。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