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館

本文由 Jeff2002-08-13 發表於 "閒談當代精華" 討論區

  1. Jeff

    Jeff 吉他版主

    註冊日期:
    2001-09-01
    文章:
    1,024
    讚:
    0
    剪報一則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feb/25/life/art-1.htm

    海浪的建築----十三行博物館訴說先民的故事

    〔記者謝慧青台北報導〕

     當您經過八里淡水河口,將會發現一棟如同波浪般外型的建築,與一個八角形的斜塔,這就是新近完工的十三行博物館。目前建築本體工程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內部的裝潢規劃,預計七月份正式開館。
     為何叫做十三行呢?館方表示,因為博物館所在的十三行遺址,過去是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別名叫做「十三行庄」,相傳清朝時這裡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商家)在此經商,所以 稱為「十三行」。不過,也有學者主張「十三行」可能是原住民稱呼該地的音譯。

     博物館的成立,緣起於民國七十八年的十三行遺址發掘搶救事件,當時台灣省住都局計畫在十三行遺址上興建八里污水處理廠,考古學者大力呼籲搶救遺址,獲得社會大眾熱烈的回響,終於在民國八十一 年經行政院指定由台北縣政府成立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後來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以保存展示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

     民國四十六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發現了史前人類煉鐵的鐵渣,後來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多位考古學家在此進行發掘,陸續出土陶器、鐵器、墓葬及煉鐵爐等豐富的遺物。館方表示,十三行人生 活距今一千八百到五百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具有煉鐵技術的台灣史前居民,至於十三行人為何在這裡生活了一千多年後突然消失,至今仍舊是個謎,不過,由出土文物及現象顯 示,十三行人應與平埔族與凱達格蘭人有密切的關係。

     館舍建築是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主建築佔地一點二公頃,北側陽光廣場佔地約二公頃,全館面積約兩千坪。孫德鴻表示,建築設計的主要概念是由十三行人的「來處」與「去處」開始,想像當年先民由 大海而來,並向內陸擴展的遷徙脈絡,「希望像說故事一樣,用建築物來呈現地理的、歷史的、以及時空交替的十三行。」他說。

     館舍分為海向、陸向、海陸之交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以清水混凝土、沙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等為建築素材。海向的弧形量體,軸線呈放射狀指向海洋,採用了曲線造型的鋼骨結構,外型像極了一個 捲起的海浪。入口處一旁有一大片階梯通往海向建築的屋頂,上面是一個大型的木置平台,民眾可登上高台遠眺,感受先民情懷。

     陸向建築象徵了山形的走向,兩側的高牆直指觀音山麓的大分土 坑,隱含兩個遺址之間的時間連結。這兩道長牆也是擋風牆,強勁的東北季風在此稍歇,與低凹的入口形成一個避風港。海向與陸向之交是一個八角形的斜塔,斜塔內部是一個高十八公尺的清水混凝土挑空 空間,動線的安排引導觀眾在不同的時空轉換中,感受時間與歷史深沈的意涵。

     目前整個建築硬體部分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裝修規劃,預計將可在今年七月份正式開館。館舍內部規劃了櫃台、餐廳、學習教室、演講廳、展覽區等等,未來將會推出一系列的教育及親子活動,讓大 家更瞭解台灣原住民的文化風貌。
     
  2. Jeff

    Jeff 吉他版主

    註冊日期:
    2001-09-01
    文章:
    1,024
    讚:
    0
    剛好某國中同學在該處服替代役我才有機會得知這個消息。我也聽過某高中同學大學時由老師帶著去挖骨頭。因為班上女生多,所以在烈日下的苦力都落到幾個男生頭上,不過還真的給他們挖到東西,挺有 意思。btw....不知有沒有朋有去北美館現正展出的科比意?
     
  3. Mr72

    Mr72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09-07
    文章:
    2,034
    讚:
    106
    "科比意“的展好像才剛開始吧!!在下這周應會前往......聽說有兩百件展出品..

    除此之外"木馬"和"誠品"在這展覽期間,每周都有關於科比意的講座.....好像在敦南店吧!!
    "田園城市"最近也出版了一本有關科比意的書,,,,"科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
     
  4. hua

    hua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10-28
    文章:
    857
    讚:
    1
    <BLOCKQUOTE>quote:</font><HR>我也聽過某高中同學大學時由老師帶著去挖骨頭。因為班上女生多,所以在烈日下的苦力都落到幾個男生頭上,不過還真的給他們挖到東西,挺有 意思。 <HR></BLOCKQUOTE>

    你的高中同學應是我下一屆學弟,(我直屬學弟是個某校怪人),我們大二有分考古及文化田野,因為我大一有跟過中研院的考古計劃,所以就跑去做文化田野,就是不必花勞力只要動一張嘴就可以了....

    說道"挖骨頭"這個名詞也挺有趣的,人類學在台灣是個冷門的學科,但在國外恰恰相反,同校的理工科系甚至有人還不知道有這門科系,更不用說到內容了,為了讓一般人了解,常遇到的對話如此:

    A:你們人類學是學什麼啊?
    B:挖骨頭.
    A:那將來出社會要做什麼?
    B:挖骨頭.
    ......................
     
  5. hua

    hua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10-28
    文章:
    857
    讚:
    1
    八里的十三行文化,好久的回憶了,大約在81年左右吧,跟同學去採訪一位奇人,他大概叫潘常武,如果沒記錯的話,那時在他住處的鐵皮屋外,正是正在進行的八里污水處理廠。
    他並沒有接受正規的教育,但是他小時候在日本統治時期時,他常在水溝裡撿到化石開始,憑他敏銳的觀察力,開始從事這方面研究,甚至許多學者會來跟他請益,不太記得大概訪談內容了,感覺上走出他 的鐵皮屋後,衝擊很大,大概的感覺就是他的努力研究保存文化內容,卻淂不到政府相對等的回饋與支持,那時對於他們的熱誠與光芒感到心疼,每次文化遺跡的發掘常是在搶救的狀況下,而真正有心保存 文化的人是比某些學者或政府官員還要偉大的....
    覺得很神奇,這樣的消息出現在這網站,而我又有些跟它有關的回憶.....
     
  6. Jeff

    Jeff 吉他版主

    註冊日期:
    2001-09-01
    文章:
    1,024
    讚:
    0
    呵呵,說到 "挖骨頭" 就讓人想起以前那個台大學生 "盜墓" 事件,據說後來幾位當事人重考還考上台大。其中一位重考後跑到我們學校念社會系,大一時還常跑來我們系上課。這種事情在 "多元入學" 方案下大概很難再發生了吧。

    說到科比意,我蠻好奇這次北美館辦得如何?記得以前當兵時蹺頭跑去看 "時代場慾" (不記得是不是這個 title 了),某些策展人的水準實在讓人搖頭。那次反倒意外在地下室見到荷蘭的多媒體作品讓人大開眼界。
     
  7. hua

    hua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10-28
    文章:
    857
    讚:
    1
    <BLOCKQUOTE>quote:</font><HR> 呵呵,說到 "挖骨頭" 就讓人想起以前那個台大學生 "盜墓" 事件,據說後來幾位當事人重考還考上台大。其中一位重考後跑到我們學校念社會系,大一時還常跑來我們系上課。這種事情在 "多元入學" 方案下大概很難再發生了吧。 <HR></BLOCKQUOTE>
    談到這件事,那時還蠻轟動的,主要是些視聽社的學生,一群人在群體的聳動下,想拍些特別的東西,於是有人去挖人祖墳,有人在旁邊拍.但是一般人的刻板印象都會以為是挖骨系的學生幹的,常令人哭笑不得. `之學了些社會人文科學的人,應不至於如此不智,至少挖人祖墳有點太尷尬了吧!
     
  8. Jeff

    Jeff 吉他版主

    註冊日期:
    2001-09-01
    文章:
    1,024
    讚:
    0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