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試聽一下,我怎麼覺得他preset不是自己有AMP,然後透過NAM取樣流程製作出NAM檔, 而是直接取樣別家的plugin,哈哈!
還有這招!用Nano去profile自己家的Amp plugin,不過這樣好像tonex也可以拿來這樣做,還比較便宜。 我是覺得Neural DSP的Amp Modeling技術和聲音品質都是前段班, 不管在plugin或是quad cortex上都有很好的評價,我比較想要這些聲音阿!...
Nano Cortex 我覺得閹割掉蠻多功能,他原有大顆版的Amp Modellers通通沒有,只留下一個Capture的block...效果也少的可憐。 現在大顆版都能夠支援,plugin的AMP聲音,買plugin還能load到實體硬體帶走,Nano Cortex也沒有......
不一定,這要看每一家內部電路設計,怎麼處理那個Channel的訊號。 比較能確定的就是Mixer尾段Channel或是錄音界面背後,看到那種單獨TRS 6.3mm孔,balanced Line in,應該都是直接進系統。
過DI肯定不會是原汁原味,但我相信Radial裡面的Jensen Transformer(JDI)聲音可能會讓數位聲音更自然一點,尤其是音箱模擬很多的超高頻相對不自然,Transformer一定有他的魔力在。 另外Line...
一些技術開源以後,應該就會有更多產品出來了。 之前好像也有人用樹梅派硬體做,但好像延遲都很大,而且不能掛NAM高解析的profile檔 如果Dimehead產品真的如實他說的0.5ms,那確實蠻厲害的,看後續網友review了! 價格上500歐是有點貴,畢竟profile類產品tonex one...
對,就是一般pedal的buffer電路,可以避免長導線產生的訊號衰減。 舉例Strymon Iridium官網就有相關說明: https://www.strymon.net/faq/do-i-need-to-use-a-di-with-iridium/
是阿,可能就直接放桌上或是附近接錄音介面,並且TS out都有buffered,長距離應該都問題不大,好一點導線遮蔽佳雜訊很低的。
不會用 Line Isolator 或是 DI ,直接一般TS頭吉他導線接錄音界面就可以,現在錄音介面的Combo Jack都能插非平衡unbalance的訊號,直接接就好,你反而DI轉成XLR平衡,XLR很多錄音界面是預設給你接MIC,反而上面有Mic...
手機應該已經可以用tonex了呢
使用Profile AMP模擬技術,要這麼小、便宜應該是沒有。
Tonex One應該是最小的Profile Host硬體沒錯!以硬體、生產製造來說, 裡面的CPU Size和料應該都和其他家差不多,所以要投產,大陸很多代工廠都做的出來。 IK他們強在軟體阿!...
TONEX One縮到這麼小,製造不會難做,現代晶片製程DSP都小到很誇張...,之前Mooer preamp系列和EHX Pico都早就做過了。 只是IK Multimedia Marketing思維有獨到一面,大家都以為可能下個Tonex產品會是做大(或許有),更多效果和I/O,...
應該是用到開源NAM,之前被人抱怨,才直接開免費。你用過了嗎? 我倒不覺得是價錢問題,因為Helix Native 原價 $399.99,評論也不怎麼樣啊,呵呵。
Tonocracy 從2.2版的JCM800更新,還有2.3版本的VH4,聲音我覺得非常強了...還免費。 並且內建的Cab也都不錯,開聲即可用。 我自己過去也買過Atomic的AmpliFire,感受上是完全不同水平的產品。...
用逗號分隔用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