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要將錄音系統從電壓不穩定的市內電網隔絕,用ㄧ台 Portable Battery Power Station 就可以了。我前ㄧ陣子因為極端氣候 (攝氏零下 20 度) 碰上城市內樹被吹倒弄斷電網的狀況,後來房子電暖水管修復後就買了兩台 Portable Battery Power...
這種老牌音樂軟體大廠遲早都會走向訂閲服務,而且若之後財務報表顯示訂閱戶不少又穩定成長,整家公司賣出可能性很高。對於每天都在用的專業人士(通常是公司)或是很久才用一次的人其實還不錯,特別是前者需要能開很久以前的 projects。對一般創作者就不太划算了。
上面提到的 Neumann monitors 我覺得是各廠牌裡面頻率反應比較精準的,不論是否有內建的 DSP 的 models。就整個頻率的均衡表現等,甚至和更高價位的 ATC 或 PMC 都更勝一籌 (不過這點其實和 Neumann 後來在 monitors 市場的定價策略有點關。實際上...
若不是常常處於開機或是過熱,ㄧ般而言電容應該不會八年就快乾了。如果那個 noise 在 meters 上處於上下ㄧ點點動來動去,或是有時剛開機或用到ㄧ半變更大,但關機再開後又是ㄧ點點而已,那大概就是我説的電容快不行了。重製機器與重灌驅動都不會有差別。使用上如果只是 mixing,analog...
你的機器多久了?應該是 analog board 的電容已經快乾掉了,除了送修沒有別的辦法。但那些電容可能很多、很小又很密,原廠不見得會願意修。通常是若有剩下的電路板直接換上去,也可能因為型號很久了,早就沒有剩下的電路板,就只能算了。看原廠的 support 願意做到多少。
聽了ㄧ些上面的 strat 小廠的 demos,真的會覺得幹嘛那麽麻煩,隨便買ㄧ把 Grosh 差不多也是那樣。最多是再換換 pickups 讓音色走向改ㄧ點即可。似乎ㄧ堆新的所謂的 boutique 小廠最多也只能這樣!?是大家都沒有好木頭了?還是 Bolt-on 普遍也只能到這樣的水準?
為什麼他們的琴頭沒有 brand name? 那怎麼辦別?似乎是怕被 Fender 告? 相較之下美國的 LSL 實在很便宜。雖然 hardwares 號稱自家做的,隨便一把 bolt on 的吉他就要八千美元實在有點誇張,有的 body 也不是 one...
難怪 Metric Halo 回覆我關於新ㄧ代晶片時寫的是 "Burr Brown (TI) converters with custom filters implemented in both the analog and digital domains"。那個 (TI)...
那你覺得 Burr Brown 如何?(雖然整體怎麼設計、安排還是比較重要。) 現在做這些晶片的公司好像也沒有多少家,除了上面説到的好像只剩 Cirrus Logic 和 Analog Devices 等。 NEVE 那台 88M 有沒有人知道是用什麼 AD/DA 晶片?
樓上 Eric 的兩台 Marshall 是不是 vintage Plexi 和 JMP 的 Plexi?兩台的聲音差別是?用 Two Notes 效果好嗎? Thanks!
AKM 和 ESS 的聲底差別如何? 話說 AKM 不是失火沒了?還是? Neve 那台好像沒有提到 AD/DA 的 models....
比較奇怪的是為什麼人聲合成可以做到這麽像,但弦樂、吉他卻還是差那麽多?後來的問題會是什麼時候才會有唱中文和台語的人聲合成軟體可以用?
其實只要善用 Hi-cut filter、慎選 mics 和 preamps 就可以得到類似刻板印象中那種 Neve 的結果。説刻板印象是因為 Neve 的歷史很長,有很多不同方向的產品,只是早期那種濃濃中低頻的設計這幾年變得很熱門而已。那種音色會變受歡迎是有原因的。在電腦 DAW...
Neve 88M 似乎引起不少人的興趣。看了上面的 youtube 才發現和別的產品ㄧ比,怎麼實際上看起來這麽龐大!?似乎也應該挺重的。看照片還以為是小小ㄧ台。用 USB 的 bus power 不知道夠不夠力,電腦容易引起的雜訊是否 ok? 後面有 send,搞不好 preamps...
實在很難相信現在有這麽多 Single Cut 的品牌!問題是都有盈利、可以存活嗎?實在很懷疑。基本上這個領域只能説進退兩難:做純粹的仿古很難有特色,但若加了ㄧ些明顯的特色進去,又變成沒人想要。因此這些公司要能存活實在很不容易。
用逗號分隔用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