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筒與拾音

本文由 charmingguy2006-09-13 發表於 "錄音、MIDI、音樂製作" 討論區

  1. charmingguy

    charmingguy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09-15
    文章:
    415
    讚:
    0
    本文字來自網路——感謝原創作者!
    與錄音音響有關的電聲設備主要分爲:拾音、調音、錄音、放音四部分。拾音部分主要是傳聲器及其附屬設備;調音部分主要是調音台及其附屬設備;錄音部分主要是答錄機及磁帶,當然還可能是硬碟答錄機、電腦音頻工作站,DAT機等等;放音部分主要是揚聲器。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以此順序進行學習。首選要學的就是拾音部分。

    一. 傳聲器

      傳聲器是聲電轉換的換能器,通過聲波作用到電聲元件上産生電壓,再轉爲電能。所以說任何一種拾音設備都可稱爲傳聲器。但平時我們主要說的還是話筒。
    1. 話筒的分類
      話筒通常按它轉換能量的方式分類。這塈畯攽椄O按錄音室對話筒最通用的分類法,把話筒分爲動圈話筒和電容話筒。
      動圈話筒,:由磁場中運動的導體産生電信號的話筒。是由振膜帶動線圈振動,從而使在磁場中的線圈感應出電壓。
      電容話筒:這類話筒的振膜就是電容器的一個電極,當振膜振動,振膜和固定的後極板間的距離跟著變化,就産生了可變電容量,這個可變電容量和話筒本身所帶的前置放大器一起産生了信號電壓。
      電容話筒中有前置放大器,當然就得有一個電源,由於體積關係,這個電源一般是放在話筒之外的。除了供給電容器振膜的極化電壓外,也爲前置放大器的電子管或電晶體供給必要的電壓。我們稱它爲幻象電源。
      由於有了這個前置放大器,所以電容話筒相對要靈敏一些,在使用時不可少的一些附屬設備有:防震架(一般會隨話筒贈送)、防風罩、防噴罩、優質的話筒架。如果要進行超近距離的錄音工作,一個防噴罩是不可少的。

    2. 話筒的特性
      話筒的指向:一般分爲心形、超心形、8字形、槍式、全向指向等。
    至於這些指向究竟是怎麽回事,你可找個話筒試試。如圖中所示,箭頭所指方向爲話筒所指正前方,虛線爲可拾音的大致範圍,在這個範圍之外,拾音將不靈敏。如果有條件,建議還是找個多指向的話筒試用一下,就能明白指向的意義了。
      話筒的阻抗:專業錄音室應使用低阻抗話筒,由於可能要用到很長的電纜來連接,所以用低阻抗話筒可減少信號衰減現象。
      平衡線與非平衡線:平衡線由兩根導線和一根遮罩線構成;非平衡線中則只有一根導線,用遮罩線代替第二根導線。
      平衡線的優點在於,該線的兩根導線拾取不需要的雜訊信號的強度相等,因而二者能互相抵消掉。而非平衡線則把雜訊信號傳輸到線路的下一級。
      如果音頻信號很強或非平衡線很短,可能不會聽到雜訊。但話筒線一般都很長,想想看,我們是從錄音間拉出線來,經傳聲盒過牆後再進入控制室的調音、錄音系統的。所以,我們要使用平衡線,並相應地使用平衡的插頭:XLR,俗稱卡農頭或公母頭;或者是大三芯的TRS。
      卡農頭的接法上篇已說到:3負、2正、1地。但這只是一般性的接法。最好是先搞清楚一支話筒的插腳的相對極性,並焊好連線,把這支話筒做爲標準。有新的話筒時,再把新話筒與之輸出混合,聽合成聲,如果合成聲輸出電平太小或頻率失真(一般情況你聽到的是一種壓扁的聲音),說明存在相位反接現象,必須把接腳重焊。(歐洲的廠家出品的話筒可能以2或3腳爲遮罩,最好的方法還是仔細查看說明書。)
      隨便說一下,接錯線出現聲音反相的情況在接音箱時也會出現,所以在接線時一定要細心,不要以爲音箱響了就行,而一定要以正接正,負接負來進行連接。
    多聲道錄音
      多聲道錄音就是把若干單聲道或雙聲道身歷聲的分別同步拾音、記錄並最後合成一
    個單聲道或一個雙聲道身歷聲錄音的技術。
      由此看來,我們的家庭錄音室將採用的也是這種多聲道錄音技術。
      其工作流程一般爲:前期的聲源分組、分類→對分好的聲源分別進行拾音→錄音→
    後期工作(對前期錄好的信號進行加工、修改或補錄等)→混音輸出成一個單聲道或立
    體聲文件→刻盤成AudioCD,或者轉錄成磁帶或DAT。
      在家庭錄音室中,一般不採用同期錄音的形式(但有時要求不高的小樣作品也可這
    麽錄),而是採用分期錄音的形式。合理的分期錄音順序應是:
      (1) 信號軌(這婸〞澈H號常稱其爲“點”,“打點”)
      (2) 節奏樂器(可與信號軌同期錄音)
      (3) 固定音高的樂器(如鋼琴、電子琴等)
      (4) 絃樂器與管樂器
      (5) 人聲
      也就是先錄點,或打著點錄鼓,再錄鋼琴等,再錄貝司,再錄吉它等伴奏樂器,再
    錄主奏SOLO段,再錄唱。
      切不可先錄絃樂器,因爲絃樂器在演奏中易産生音準飄移,而其定弦方法以及標準
    音定音都與鋼琴類樂器不同,所以如先錄固定音高樂器,絃樂器就能以之爲准。

    3. 三種錄音方法
    1) 單點錄音法
      在單聲道錄音産生的初期,由於沒有任何輔助加強話筒,而只能在一個點上拾
    音,所以才有這樣的稱謂。
      錄音條件:
      (1) 話筒擺放應在聲源的比例平衡之處。移動話筒位置時,左右移動,解決聲源橫向的平衡比例,高低或俯仰的移動,解決縱向的平衡比例;
      (2) 話筒要放在聲場中直達聲與反射聲比例合適之處。由於我們自己的錄音室已做了吸聲的處理,所以一般不考慮自然混響的問題,而是在後期混音時再人工加上它。
      (3) 話筒與聲源的距離不得超過17米。一旦超過,則會産生50毫秒的延時。(不過,想來誰也沒有17米長的房間吧?)
      (4) 聲源的位置也很重要。
      我們可以用兩支心形指向的話筒擺成XY制,或用一支身歷聲話筒來進行單點錄音法的身歷聲錄音。此時要注意身歷聲聲象的問題。這就要求錄音師要考慮到上述幾點條件。如:我們錄一個四人小合唱,把話筒放置于指揮的後上方,同時最左和最右的兩人分別對應兩支話筒的主軸線。然後在試音時再對話筒的高低、遠近進行一些調整,就可錄到不錯的身歷聲效果。

    2) 主話筒錄音法
      爲得到比單點錄音法更大的清晰度或爲使自然平衡不佳的聲源得到更好的平衡,就要增加若干輔助加強話筒。
    錄音條件:
      (1) 主話筒與輔助加強話筒的電平關係以主話筒爲主,即它只能大於而不能等於,更不能小於輔助加強話筒的電平。也就是說:主話筒擔任主錄任務,輔助加強話筒只是用來彌補聲源個別部分電平的不足。在身歷聲中,輔助加強話筒起著清晰和穩定聲象的作用。
      (2) 主話筒要選用較高靈敏度的話筒。
      (3) 在話筒的擺放上,要注意輔助加強話筒間方向角的過多重疊,避免使聲源各別部分的電平不平衡。
      (4) 在身歷聲的主話筒錄音法中還應注意:主話筒與輔助加強話筒的聲象必須吻合。
      (5) 用兩支輔助加強話筒放在主話筒寬度定位的兩個端點,可使主話筒錄音的聲象寬度穩定而準確。
      那麽什麽情況下可能會用到這種錄音方法呢?
      很簡單,比如鼓啊!我們可用一支身歷聲電容話筒,如RODE的NT4(如果沒有身歷聲話筒,可用兩支性能相同的電容話筒採用小AB制或XY制來實現,(如兩支AKG的C3000B)並用單點錄音法放置好,它就是主話筒。再用兩支動圈話筒做輔助加強話筒,分別錄軍鼓和低音鼓。這是一種最簡單的錄鼓的方式了。


    話筒與拾音·2

    三種拾音技術
    1) 遠距離拾音技術
      這是一種傳統的錄音技術,在使用自然混響的年代,直接聲和混響聲的合適比例是話筒的設置準則,所以要求話筒的距離較遠。一般以室內的混響半徑爲參考數值:主話筒在混響半徑的±0.5-1米左右,輔助加強話筒多半應在混響半徑以內。
      混響半徑:在反射聲場中距離聲場的某一點,是直接聲和混響聲的強度相等之處,由這點到聲源的距離,稱之爲混響半徑。
      因爲篇幅,就不說它的計算公式了。我們現在還是先快速瞭解一個基本的錄音體系並開始實踐的好,等到了一定水平後,各位再參看各種專業錄音書籍,以深入瞭解更多的理論。不然,可能先就被這些理論嚇跑或搞得入睡了。呵呵。
      總之,這種遠距離拾音技術到今天也還是常用的,象錄製大型交響樂隊的古典作品或大合唱等。當然了,在家庭錄音室堙A我們只能用錄直接聲加人工混響聲的方法來類比了。
    2) 近距離拾音技術
      現在用得最多的一種錄音技術,一般距離在1米左右到幾釐米,更有超距離錄音,可在1釐米左右。
    如此近的距離,對話筒就有一些要求了:
      (1) 選低靈敏度與動態範圍寬的。
      (2) 近距離錄人聲,防噴罩不可少。
      (3) 指向上以具有超指向或可變的爲佳。
      (4) 話筒的放置要擺放在聲源輻射頻率的均衡之處。這是說的什麽?例如長笛類吹管樂器,這個位置就是指的吹管管身的下半部,而不是管口,也不是吹口處!(對各種樂器錄音時的話筒擺放問題,在後面章節中會做詳細介紹。不過在這堨介紹一個小方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掩住一隻,把另一隻對著聲源,並在聲源附近上下左右移動,找到最佳拾音點。方法看上去是笨了點,不過倒也管用。不妨一試。)

      好,說到這堙A我們就該來看看錄架子(爵士)鼓時怎麽擺放話筒和錄音?
      1. 通通鼓:最好每個上面一支動圈話筒,放在離鼓心1/3的鼓皮上方,距鼓皮5-10釐米;或者把鼓背面皮拿到,將話筒伸進鼓的共鳴腔內拾音,位置和距離同前。
      2. 軍鼓:一種方法和錄通鼓的一樣;另一種則是把一支放在鼓正面,位置距離同通通鼓,主要錄鼓皮振動聲,再用一支對準軍鼓的側面邊孔,距離2-5釐米,錄鼓弦振動聲。這種方法把兩支話筒的信號以適當電平混合,效果不錯。
      3. 大鼓:揭開鼓背面皮把話筒伸進共鳴腔內拾音,共鳴腔內填放一些綿軟多吼織物,一來吸收高頻,抑制鼓的共振,二來可使鼓的音色更渾厚。
      4. 吊鈸:用電容話筒,將它懸垂在吊鈸上方50-100釐米左右處。
      5. 立鑔:用電容話筒,放置於兩片鑔開合的縫隙邊或上片的邊緣,距離5-10釐米左右。
    這樣擺放話筒,當然是用的多路話筒錄音法。這樣,每個鼓件都有話筒進行拾音,可對每個鼓件進行聲象、電平的調整,效果不錯。甚至可以採用分期錄音的形式,先聽著“點”錄大鼓和軍鼓,再錄通通鼓,最後是吊鈸和立鑔。
      上述方法是一種需要很多經驗和時間的錄音製作方法,如果在剛開始進行錄音的學習,不妨用前面提到的主話筒錄音法錄鼓:一對電容話筒錄身歷聲,兩支動圈話筒分別錄軍鼓和大鼓。由於只用了三到四個話筒,則容易處理一些。如果想做得再細點,你可以把主話筒錄下的身歷聲軌複製成兩份,一份做鑔,一份做通通鼓,通過對它們再作後期處理,做出一身歷聲的鑔和一身歷聲的通通鼓。當然,這樣做的話,則還是在以電腦爲中心的音頻工作站上,用軟體做最爲合適。
      其他打擊樂器的錄製根據不同類型的打擊樂器,採用不同的錄音方法。
      象鈸、鑼之類音頭的衝擊力很強,聲功率較大且高頻泛音較多,就用帶衰減裝置的電容話筒,設置在樂器平面的垂直方面,距離在1米左右進行調整。
      手鼓、沙錘類樂器也用電容話筒來錄音,距離可在5-50釐米內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注意事項:
      任何錄音都應以聲源爲主,就是說聲源本身要好,再加上好的話筒、錄音方法、錄音器材和經驗才能錄下好的錄音作品。對架子鼓來說,就要求鼓手本身就要打得好!鼓音色要調得好!要能保證節奏穩,跟“點”跟得住,不亂;打鼓時的力度也要均衡。
      實際錄音時,可先讓鼓手用最大力度打上一段,調整好錄音電平,以接近失真而又不失真(調到Peak燈只是時而一亮時,再把電平往下調一下1-2dB即可)爲宜。有條件的,最好可加上壓縮器(關於效果器的內容將在後面章節中詳細介紹)。

    3) 直接拾音技術
      不以空氣做媒質,而是以固體振動傳導或以電磁振蕩傳導的拾音技術。
      分兩類:
      (1) 樂器上有拾音下放大裝置的,或可直接輸出電信號的。如電吉它,電貝司,合成器等。對此類樂器的錄音,可通過音箱,再用話筒對著音箱做近距離錄音。當然,如果這樣的效果並不好,那還不如直接錄音,把樂器的輸出插到調音台的輸入口罷了。
      (2) 用接觸式傳聲器的直接拾音。除非你有一個優質的平板話筒,不然用現在國內的一些樂器拾音器來拾音可就太差勁了!
     
  2. charmingguy

    charmingguy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09-15
    文章:
    415
    讚:
    0
    各種樂器的拾音

      前面已說過了鼓和打擊樂器的拾音問題了,接下來看看其他的常用樂器的拾音問題。
    1. 吉它/貝司/合成器類
      這一類樂器屬於電聲樂器,我們可採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就是前面說過的直接拾音法,如吉它和貝司可直接接到高阻(Hi-Z)口,或從效果器出來直接錄音。另一種是間接拾音法,就是把話筒對準揚聲器聲頻的均衡點(一般在喇叭中心偏一點的位置),在10-30釐米左右的距離內拾音。
    注意:
      1) 箱琴則用電容話筒來錄音。擺放在箱體音孔附近,偏向音孔並與面板成一定角度,距離20-30釐米左右。爲避免錄下過多手指觸弦聲,可把話筒朝向琴頸方向。
      2) 如果要同期錄吉它彈唱,最好方法是用一支身歷聲話筒(或用兩支同型的話筒構成)來錄音,這樣錄下的結果比用兩支話筒分別錄琴和人聲好。
      3) 用間接拾音法錄音,最好選用低靈敏度與動態範圍寬的;
      4) 最好關掉效果器的混響,如一定要,也調少一些,這樣錄下的聲音才清晰,到後期混音時才不會因爲混響太多而引起麻煩。
      5) 用間接拾音法錄音時,可用兩隻話筒,一近(10-30釐米左右)一遠(半米到1米左右),分錄到不同的軌,這樣在後期混音時拼合能得到不同的效果,至少,一軌錄得不好,還有另一軌可用。
    2. 鋼琴
      錄製鋼琴一般用電容話筒,最好使用低切裝置,將低頻適當衰減。話筒設置的高度一般是在高於鋼琴側板與低於琴蓋的範圍內選擇。
    顯示的是話筒的設置方向,應從低音弦垂直到平行的90度範圍內。一般設置在b處。如果覺得高頻不足或低頻過重,可把話筒向a處移動;爲使音色柔和,可把話筒向c處移動。此時話筒距離鋼琴應是30釐米到2米之間,話筒的指向最好選爲無指向。
      在輕音樂的身歷聲或多聲道錄音中,可用一身歷聲話筒對,並打開音量衰減器,放置在鋼琴的蓋板口處,間距5-10釐米組成小AB制。距離鋼琴應是5-7釐米。
    3. 小提琴
      用電容話筒。
    ) 粗獷型演奏風格錄音法(如圖中的1)。在小提琴面板和琴弦的垂直方向,是小提琴輻射聲能最大的區域,把話筒放在這媬音,能得到較大的聲級。振膜朝著f孔方向,可根據不同頻率的均衡要求,調整與f孔的角度,能使小提琴的面板音、背板音、琴箱音比例合適。注意:距離不可過近,過近可能使琴箱音過重,音質粗糙。
      2) 細膩型演奏風格錄音法(如圖中的2)。將話筒對著小提琴的琴頭,振膜朝著f孔方向。這樣拾取的聲能較少,琴箱音較弱,音色比較柔和。注意:距離不可過遠,過遠會使音質發虛。
      3) 另外,也可用小AB制進行身歷聲錄音。
    4. 大提琴與倍大提琴等低音絃樂器
      與小提琴的結構相同,功率比小提琴大,在方向性上有些差別。
      大提琴:話筒設置在面板水平面180度的高於琴箱的位置上,近距離拾音在10-30釐米左右,遠距離拾音在0.5-1.5米左右。超近距離拾音可用卡夾式傳聲器。
      倍大提琴:因其低頻的無方向性,頻率均衡點在偏離面板中部的垂直方向,話筒應設置在側面,振膜朝著f孔方向,距離不要太遠,不然音頭會發虛。超近距離拾音可用卡夾式傳聲器,或用一般的話筒用泡沬塑膠包起來塞進琴碼的花孔內拾音。
    5. 長笛、竹笛類橫吹樂器
      可用動圈話筒,或用帶防風罩的電容話筒。
      1) 設置在演奏者正面,高出頭部10-20釐米,膜片朝向笛尾並成一定俯角。距離在0.5米左右就行。
      2) 設置在笛尾,與笛身軸線成一定角度。距離不可過近。
      3) 設置在演奏者身後,高出頭部10-20釐米。距離不可過遠。
      前幾種方法較常見,我個人喜歡第一種方法,選擇正確的俯角也可不用防風罩。
    6. 單簧管、嗩呐類豎吹樂器
      此類樂器的喇叭口一般向下,錄音時,我喜歡用電容話筒,放置在演奏者胸部高度,離
    演奏者0.5-1.5米左右距離,振膜成一定俯角(此向下的角度不能太大,太大則會拾到過多的地面反射音。)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