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C 的市場價值與獲利模式...

本文由 simply.aj2006-03-10 發表於 "閒談當代、聊天" 討論區

  1. Izzy123

    Izzy123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7-10-02
    文章:
    30
    讚:
    0
     
  2. misery

    misery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8-05-25
    文章:
    308
    讚:
    1
    在國外

    你玩樂器的能力 跟音樂的創作能力
    是相對的

    在台灣的比例

    會玩樂器的
    在創作方面
    真的比較差

    而創作的人

    反正在樂器方面的彈奏

    也是二二六六的

    當然

    台灣也有樂器彈的好 創作也是一流的人才

    但還是居少數
     
  3. shizuku

    shizuku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2-11-20
    文章:
    1,169
    讚:
    1
    健完身回到家,想說上來看看當代樂手網站,有沒有多什消習,無意間看到了一個很好的主題

    首先,雖然文中的主角是指jc,不過我想身為一個公眾人物(應算吧),會如此被人討論也應是預料中事

    再來~我支提simply.aj的說法

    很多次在文章討論區中,看到很多人在問"音樂人!?能不能餵飽自己"的話題~也看到過很多學子心中的迷惑

    拿我自己來說,我年今三十歲了,我人生的第一支電吉它是1998年買的ibanez,在到樂器行買下她前,我從來沒有摸過吉它或是電吉它(小提琴到是有= =),算算時間~今年是第十一個年頭,為了買那支琴,我自己賺錢同時分期付款12期........當然,自十六歲起,我第一份工作速食店半工半讀開始,我就沒和家中拿過錢.........因為家中的環境不算好

    一路走來到現在,我目前在一家上櫃公司作小主管,而中間又買了prs或gibson等自己想要的琴~我也想過~是不是要放棄一切(在唸醫專時),飛去國外唸mi,並以音樂為終生的志業(是志業,不是職業喔)

    很幸運的,我的女朋友是音樂老師,因為有她,我更能了解現實的殘酷和音樂及社會的走向

    首先,國內的熱門音樂和古典規模比較起來,實在是差太多了(我相信國外也好不到那去).........以古典來說,各種樂器都有一套標準和課程,姑且不論這個標準和課程是不是商業行為下的產品,但~比起來~國內的電吉它實在是缺乏一個標準和檢定/收費方式

    必竟,有太多的吉它手和吉它老師,都是自己"拜師"或自學出來的~很多人,也不知道要怎去"定義"音樂~

    視譜重要嗎?看五線譜重要嗎?樂理重不重要??成熟的音樂人(汎指熱門/古典/學生/老師)就會知道~重要到不行~~~~但有多少吉它老師無法視譜~多少吉它老師只能看簡譜或標記?
    [補充一下~有很多人會說~彈的好就好了,何必一定要懂豆芽菜,很多老師級的人雖然看不懂五缐譜,但是對音樂的音感和轉調能力強到不行~我想強調~以前很難學到正統的音樂,所以造就了一些天才,但以現在的資訊時代,學音樂的人怎可以不知大環境中公認的記譜方式呢?]

    吉它是一個"易學難精"的樂器~如果你只是想學學四合弦(六合弦也行啦),彈彈歌~唱唱哼哼~那可能二週到一個月就會有初步的成果~但如果你想以此為生~那你要看看同樣為"音樂工作"的正統古典樂手(或老師)是如何生活的~

    說了一大堆,其實只是吧我對吉它的想法和關查說出來,必竟樓主的這個主題,實在太廣大了,我並不是要強調熱門和古典的差別和優劣~也有很混沒內容的古典樂人~也有大師級的熱門樂手(國內就有不少)~有感而發,大家交流

    最後,我想說二點

    第一:愛你所選~並承擔後果(或果實)
    你想要和我一樣~在上班工作賺錢之餘,吧吉它當作興趣~也沒什不好
    你想要放棄一切,走上你的音樂路~也沒有不行~
    只有一個重點~結果要你自己承受,所以請仔細的考慮
    不要為了玩音樂,變成社會的問題或帶給他人困擾(我知道有的人是用音樂作理由來逃避現實或是持續的依賴父母或親人)
    [補充二~有人舉例李大導演~但,那是成功的案例,有多少人還在默默的為自己的理想付出而被埋沒的~機運也很重要]

    第二:我認為需要推行國內的電吉它"公認"分級製度~讓市場上有能力的樂手能夠"正名",也讓樂手或老師可以得到合理的報酬......並且,吧學習的課程製度化~系統化~如此才能複製下去~也讓一些不夠班的樂手或老師,能了解自己再進修的可能性,而不是找吉它老師好像在賭博一樣~
     
    Last edited: 2009-03-30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