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有經驗,電吉他的 pickup 高度調整對音色表現、彈奏手感的影響非常多。但是否會因為調整的過程需要反覆聽接到 AMP 發出的聲音來進行,所以技師在做這個設定時的「音響環境」會造成不同的結果?這邊分享我的經驗,也想聽聽看大家的意見。 比如說我有一把客製的吉他,在收到的那一刻起就沒再動過任何調整,保存上也還可以,彈兩年下來都算穩定。從一開始收到在家裡彈的時候,就覺得 neck pickup 很罕見的比 bridge pickup 輸出多了一截,很不像是經驗中 neck pu 該有的樣子。但收到的時候沒有什麼外出彈奏的機會,就放在家裡繼續以這樣的設定彈下去,想說幫我客製的師傅應該有他的理由而不去動它。 到了最近,有機會去不同的空間彈奏。發現跟在家裡彈奏的反應有蠻大的差異,其中最明顯的就是 neck 跟 birdge 段的音量差距居然神奇的消失了,也回復到一般印象中 bridge 最 hot 的那種狀態。 如果撇開彈奏力道這個變因的話,我能想到的就是使用的音箱以及空間的差異。我家裡使用的是美式的音箱,而這剛好跟團室以及客製師傅調整用的英式音箱,在聲音的基礎上有不一樣的起點。另外我平常的彈奏空間沒有聲學處理,可以感受到低頻在空間裡停留比較久。讓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基於這兩個因素,讓我在家裡彈奏時,因為聽到疊加的低音使得我有 neck 偏肥厚的錯覺? 這部分大家的經驗又是如何呢?
小弟感覺應該是彈奏空間的關係,您說的前段輸出聽起來比後段大(或是NECK聲音肥厚太多) 這件事情在小弟家裡還蠻常發生的,而且很多把琴都有這種狀況 (我用電表量過確定拾音器輸出沒有問題,前後段也沒有裝錯), 因為在家只有一顆SPARK音箱,沒有大顆音箱來試,房間也很小,也很少有機會外出彈琴 所以最後處理的方式就只好把前段調很低, LES PAUL這種底座較高的雙線圈我還有幾次把螺絲調過頭直接掉進去琴身裡面的狀況, 老實說我有在考慮要不要特地換加長的螺絲~~ 但我要說這種處理方式僅限於習慣只使用一顆拾音器的琴友, 因為這樣處理以後,對拾音器並聯的音色影響真的很大, 把前段鎖到最低的狀況下,在LES PAUL或TELE的中段,或是STRAT的第二段, 出來的聲音不是糊就是單薄,反正就不是個會讓我想用的聲音就對了~ 剛好原PO這篇有戳到小弟最近在思考的點,真正治標又治本的方法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琴友分享~
是 Spark 40 嗎? 之前短暫用過 spark 40 ,還蠻佩服這麼小的結構可以榨出這麼多的低頻。 在發文後想到,如果把吉他接到耳機上調整,可能會減少空間沒有做聲學處理的影響?但多數吉他技師可能都不見得會這麼作,而且這樣調整完的結果可能用在自己的空間裡又不適合?但調 pickup 的高度這件事比較不困難,也沒有聽過因為調 pickup 高度把吉他弄壞的事。可能最終的解法還是自己工具帶著,順應自己聽到的跟手彈奏之間的關係,見招拆招?
是SPARK40沒錯,以家用型練習音箱來說我覺得音色算很夠用了 (結果買不到半年PG就出了SPARK 2,所以我大概要等到出三代或四代才會考慮更新了) 接耳機調整這件事小弟就比較沒有想過,主因還是真的很不習慣戴著耳機彈, 真的在半夜彈的話還是單純把音量轉超小就好,最多就乾脆不接音箱空彈當練手勁了 調整PICKUP高度這件事確實不困難, 只是如果遇上我那種調過低掉進琴身的狀況真的會上火, 那樣的話基本上只能鬆弦拆外框了,STRAT的話還要拆面板, 也不是困難,但就是很煩,所以才會考慮要不要乾脆換長一點的螺絲,至少LP結構的拾音器槽深度是夠的~ 最後,單純以結構來看的話,DIRECT MOUNTING的裝法相對來說在調整拾音器高度上可能會輕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