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同情矇蔽事實災民成了浩劫源頭

本文由 julian2002-08-16 發表於 "閒談當代精華" 討論區

  1. julian

    julian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09-26
    文章:
    1,124
    讚:
    0
    每每在新聞媒體上看到一堆民眾抗爭,我很懷疑他
    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像今天的花壇民眾抗爭不要蓋火葬場,
    我只覺得他們是被政客操弄的一群人,不然,尚未動工的地方,怎麼
    有人知道那要蓋什麼,我連我家附近的工地都不知道在蓋啥,連那有
    名的台南新光三越新天地,我也是等快蓋好才知道原來是新光三越呀
    ,我看那群民眾實際是「想」獲得一些「補償」吧!?

    土石流災難創造了一群特殊的災民,在災難現場,他們遭土石流
    淹沒家園的慘痛遭遇,深獲社會同情,但連續不斷的災難卻又塑造出
    災民另一種獨特的性格。若干災民在災難後所採取的弱勢策略,不
    斷在台灣社會產生溫情效應,一般民眾從不追究災民在山上不當開發
    之 責,只一味由同情出發,要求政府繼續在山上投下大筆整治經費。

    到南投陳有蘭溪一遊,目睹超限利用的嚴重情況,許多人會對
    山上的無政府狀態感到氣憤。山上幾乎無處不見違規使用的? G狀:濫
    砍、濫建、超限利用,在山地間屢見不鮮。棘手的是,這些平時違規
    者,在災難發生後,難免觸及損失與傷亡等悲劇,便立刻換上災民的
    面紗,不但不負任何自我檢討之責,所有的過錯都讓災難一次帶走。
    台灣山坡地開發利用一直走在政府政策之前,早期山區生活條件很
    差,只有窮人才往山上跑,政府租地造林的獎金極低,民眾靠造林補
    助的錢根本無法過活。後來政府的政策放鬆,為了應付龐大的人口壓
    力,提供了農業上山的就業機會,山上農民不須繳稅,入山的人只增
    不減。其中有些民眾在土石流源頭進行經濟活動與各種開發,造成
    土石流規模的擴大與頻率的增高;也有些則在土石流必經之地耕作、
    居 住,終於因此成為受害者。
    山上人口激增後,又因為管理不善,執法鬆散,造成濫墾濫伐
    。台大森林系教授鄭欽龍自己都做過執法者,特別能夠體會箇中困難
    。 他舉例說,廿多年他大學畢業時,當時實驗林造林地要大家種小
    樹苗,樹苗間要間隔三公尺,山上的民眾就在間隔處找一塊比較平的
    地 方,把土挖一挖就可以種農作,然後再運到很遠的地方賣。眼見情
    況從未改善,林班地主任帶著工作人員去取締時,很多? p孩子都跑了
    出 來。這家人本來就窮,就靠這麼一點點的地養活全家。
    在二、三十年或更早之前,很多人從員林、彰化到了南投,一
    部分人在日據時代跟著入山採樟腦、伐木,形成山上很多墾地,不但
    小 小的林班管理員無法處理,縣市政府也沒有辦法,取締有很大的
    社會壓力。
    和土石流災區有過接觸的學官人士,對於災民的性格都有一些
    共通的看法。台大土木系教授林美聆說,他們去調查時感覺,大部分
    人 都是站自己利益的立場發言。一般人都會訴苦,認為政府應該幫
    助他們做一些事。
    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段錦浩則提到,山上居民中有的確實是值
    得同情的災民,但有的實在不是。他說,水里鄉有建築商經常幫災民
    蓋 房子,一些農地可以依九二一條例變更為建地。建築商自己都提
    到若干「災民」嫌房子小、院子小的過程,與想像中的災民相差甚遠

    再以南投下豐丘為例,每一個到現場的官員,大多認為這裡不
    能再住人,學者也多半這樣向官員建議,但提建議的學者也知道,政
    府 根本無力移動這些人。
    有些地方本來就不該住人,? p果人不進去,何必在乎土石流?
    但現在是不該住人的地方卻處處可見民眾。一些人住在裡面,橋被沖
    斷 了,路基被淘空了,有的災民會溫和地要求政府重建,有的就大
    聲抗議政府不做事。社會輿論的感覺則永遠是,山上居民好可憐,救
    助沒 完沒了,卻從來不去追究在山上不當開發的責任。
    而且,只要災難一發生,救濟金馬上進來,災民家中堆滿救濟
    物資,反而失去反省檢討的機會。社會救助立刻幫助恢復原狀,居民
    的 要求就更多。
    土石流是個跨領域的應用科學,當地民眾的知識不能說完全無
    用,但是,災民經常為了獲得最大利益,反專業的傾向非常明顯。段
    錦浩說,他記得很清楚,隆華國小才四十四個學生,在賀伯後得到
    政府和民間社會許多捐款共三千四百萬元,學校蓋得很漂亮,地震後
    卻 不見了。再一次重蓋又更漂亮,但那個地方土石流的問題永遠存在
    ,大家都建議他們遷校,但居民就是不肯。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也指出,隆華國小是個很特殊的個案,
    它的原地形中一點堆積材料都沒有,也沒有水流,只有一個小小的坑
    溝,任何土石流的跡象都沒有。當初老百姓要搬去時,學者都反對
    ,因為知識的專業告訴他們這裡地形破碎,容易產生土石流。但居民
    都 認為,他們b這個地方住了七、八十年了,會有什麼問題?
    坦白說,學者們也不敢百分之百打包票,但陳宏宇走進溝谷內
    ,看見溝谷內有一個小坡,這個坡有許多不連續面,岩層還非常破碎
    , 像豆腐一樣。依照專業常理,水進入坡內,會形成水壓力,水壓
    力會讓如此破碎的石頭掉下來,雨下大了,就會跟著水流下來,就會
    產生 土石流。
    災民普遍不信任專家的現象非常明顯;段錦浩說,他以前不能
    理解,後來明白了。他向災民說,他承認這個地方從你的阿公時代到
    現 在都沒事,但出事是機率問題,本來是五十年或百年的頻率,很
    不幸現在連續碰到,但因為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出事,大家就漸漸遺
    忘 了。
    「森林法」本來很凶悍,曾有一老先生砍了陽明山一棵樹,就
    被依違反森林法送法辦,但現在在山上砍幾百棵卻都沒事。因為人一
    多,為了選票,政府就投降了。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游繁結說,台灣是個自由國家,浪費
    了太多的社會資源,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受災的災民是弱者,大
    家 只能同情他而已。但事實上,災民中也不全然是窮人,也有進出
    都是開賓士的有錢人,而且災民很少去想,為了救災,投下的社會資
    源有 多大?
    山上沒有下雨是世外桃源,下雨後就可能成為土石流災區。有
    些地方政府已經告知危險,或許財務上還來不及治理,這期間若再發
    生 災害,難道災民一點責任都沒有?台大地理系退休教授張石角認
    為,老百姓有一個過失是,既然自己已經知道是住在一個危險的地方
    ,政 府請他搬離,卻是死都不肯離開,出了事又獅子大開口。
    游繁結說,山上農民其實很單純、老實,但觀念已被定型,認
    為政府虧欠他們,如抱怨山上沒有像平地般方便的高速公路;明明住
    在 水源地內卻沒有自來水,他們是被欺負的一群,原住民被壓迫的
    心態更明顯。但他們從來未問自己,對社會付出多少?繳了多少稅金
    ?社 會有虧待他們嗎?
    農委會水土保持科科長張三郎說,山上有很多民眾已擁有土地
    的所有權,有的雖是承租,但政府一旦停止承租,這些人就出來抗爭
    , 不管新政府、舊政府都很害怕。張三郎說,他們常常碰到明明災
    民做的是違規的事,但政府卻不得不遷就他們,而且還要去照顧他們
    ,這 些都已經積非成是了。
    游繁結說他親身感受的是,賀伯颱風時他到陳有蘭溪,第一次
    進到水里,看到滿山捐贈的物資都是社會的愛心,他感動得眼淚都掉
    下 來了。但坐直升機到災區內,災民對於物資還未運到卻非常不滿
    ,好像社會虧欠他們似的,這樣的態度讓他非常傷心。而且,游繁結
    說, 災民在裡面,外面直升機一趟又一趟,很多人爬山涉水把物資帶
    進去,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是在想辦法趕快把交通恢復,這花費
    的 社會資源有多大?
    段錦浩說,政治的事,他們技術人員覺得很難,因為政治問題
    不能用技術方法來解套,是用政治考量;對居民來說,你這個黨不幫
    我 說話,別的黨也會幫我,偏偏廣大的納稅人從不考慮錢用到哪裡
    去了? 政治一味作梗整治一再喊卡
    土石流原本只是天然災害,與政治無涉,台灣也一直將土石流
    視為技術問題,考量的都是治理面。但現在,幾乎每個參與土石流整
    治 的人,到頭來都發現受到爭議的技術問題,竟然還是其中最簡單
    的。反之,政治與利益的介入,讓專業知識不受尊重,讓相關法律成
    為空 談,選舉遊戲更讓救災成為政治角力的場所。因土石流所引發的
    政治課題,是台灣土石流災害之外,另一個人民的災難。
    台灣對土石流的整治歷經許多波折,真正開始痛下決心力行整
    治,是在民國七十九年銅門村土石流事件開始,首先由成大水利系教
    授謝正倫負責土石流危險溪流的調查。謝正倫說,那時他充滿熱忱
    與雄心壯志,認為人定勝天,只要透過人為的方法如大量動員、大量
    經 費就能做到。地裂了就填補起來;土石流來了就把它引導或攔阻。
    但到後來,開始有人放棄了。 選票掛帥專業靠邊站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段錦浩則說,民國七十九年前,有好
    一陣子還是威權時代,沒有太多政治力介入,只有學界的爭執而已。
    但 八十五年賀伯颱風以後,民意代表經常藉機亮相,老百姓也知道
    找民意代表爭取利益,雙方的互動很強,「土石流政治學」醞釀而生

    一些理工科出身的學者在埋頭進行土石流相關領域的整治工作
    後,才赫然發現,土石流問題的癥結,根本就是他們最不擅長的政治
    因素;其間,民粹主義不斷形成整治阻力,政治力介入也使台灣的
    土石流? 膋v計畫,一個個胎死腹中。
    以農委會最早推行「危險溪流」的劃定來說,一開始並未把危
    險區域劃定出來,只有在危險溪流附近插個牌子公告危險而已,但僅
    僅 這樣還是引起民眾反u。農委會水土保持科科長張三郎說,當時
    四百八十五條危險溪流調查出來後,因為老百姓會抗議地價下跌,農
    委會 並不敢正式公布,因此四百八十五條是採取「不公布、不保密」
    的態度。
    而且,土石流危險區調查劃定後,會再把地籍圖套疊在一起,
    然後會列出每一塊土地的面積有多少是在危險範圍內,這一對照,連
    所 有權的名字都出來了,但一公告就鬧翻天了。因為連所有權人資
    料都出來了,災民不斷抗議,一點也不願配合,根本公告不了。有一
    回在九份,瑞芳鎮鎮長帶居民來抗爭,居民綁白布條抗爭,說這裡是
    他們的地,生死他們自己負責,並且還簽了字,不要政府管。結果,
    民國八十九年象神颱風肆虐,瑞芳一帶有五人罹難,居民的錄音與簽
    字都被保留著,讓人覺得非常諷刺。
    但老百姓常是災難發生時害怕一下,事後就忘了,如果希望他
    離開,便拚死抵抗。「水土保持法」自民國八十三年施行? A為了整治
    土 石流,根據水保法第十六條規定,一些危險地區就必須劃入「特
    定水土保持區」,該範圍內便嚴禁任何開發。
    但在八十九年十月以前,卻僅有水庫集水區兩處公告為「特定
    水土保持區」,直到最近,才再增加花蓮的東興部落與銅門村,但土
    石 流問題最嚴重的南投,卻無一處被劃定公告。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段錦浩說,水土保持區之所以一直劃
    不下去,是因為劃定公告對人民財產影響很大,但陳有蘭溪應該是最
    容 易服氣的吧!都出了兩次災害了,為什麼到現在還不劃?

    「我們定的是技術問題,到時候就變政治問題了。」段錦浩說。

    原本,政府要劃定「特定水土保持區」必然會有很充足的理由
    ,但現在太多地方都無法公告,就是因為民眾的抗爭太厲害。張三郎
    說,常常災害最多的地方,抗爭也最多,因為那邊的人數一定多,
    現象就會較複雜。
    民粹當道水保區難執行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局長吳輝龍則指出,「特定水土保持區」之
    所以無法劃定,一方面是因為民眾的抗爭,另外,水土保持工作從過< BR>去 到現在都未提供補償,也增加許多阻力。吳輝龍又說,現在要與
    地方民眾達成協議非常困難,管理機關是縣市政府,縣市政府沒有意
    願也 莫可奈何。而且,做這些事的單位人力非常有限,工程壓力又大
    ,單單一個水保課,一年就有八至十億的工程款,實在負荷不了。
    除此之外,目前政治力過度取悅災區民眾,造成單純技術面完
    全不能掌握,更加使得是非混淆不清。民國九十年三月十五日,陳水
    扁 總統在巡視九二一災區時,提到有些災區重建進度不理想,是因
    為用地取得受阻,例如:「南投內湖國小屬意用地位於台大溪頭實驗
    林內 的有水坑,但因台大不同意,以致影響重建進度。」陳水扁意思
    是希望台大放棄本位主義的思考模式,共同為災區校園重建盡力。
    在陳水扁總統開口後,其他政治人物也群起同聲撻伐。南投縣
    立委蔡煌瑯說:「台大對於撥地百般刁難,以各種理由拒絕,令當地
    居 民心生反感。」當時的行政院長張俊雄則說:「行政院院會已決
    定,台大應撥地給內湖國小,台大有這個責任。」而教育部次長范巽
    綠也 說:「台大的實驗林均為國有不動產,行政院將依據『國有不動
    產撥用要點』? A強制撥用台大實驗林地,希望內湖國小能在今年底完
    工。」范巽綠並且說,台大刻意刁難,將安全無限上綱,以致重建
    受阻。
    但「有水坑」位於山谷集水區出口,地下水位特別高,一遇颱
    風就可能發生災難。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在進行安全評估後,就認
    為 這裡不適合興建國小。另外,成大水利系教授謝正倫也將該地劃
    定為土石流危險溪流。因此,基於各項調查與科學性的了解,有水坑
    不論 如何都不能成為小學建地。但這些說法,在政治掛帥的氣氛下,
    絲毫不受尊重。言猶在耳,去年七月三十日桃芝颱風過境,有水坑受
    到土石流嚴重沖刷,只好排除在有水坑基地設校的可能性。
    有水坑受到土石流的沖刷,終於不再成為遷校考慮的地點。面
    對這樣的結果,當初為內湖國小力爭的政府高層與政界人士,從總統
    、 行政院長、教育部次長、立法委員,又該如何向社會交代?

    段錦浩認為,執政的人都會考慮如何在災難中延續他們的政權,
    通常都是考慮整個社會的選票,不是考慮處理得好不好。段錦浩說,
    現在官場文化實在毫無辦法,做決策的人都是政治考量,不是合理
    分析、技術? 膍s、也談不上國土的合理利用,偏離政治考量的合理方
    案 都不會被採用。 取悅災民政客養成刁民
    政黨輪替前,很多人在九二一地震後到現場勘災,但現場插的
    旗子不是橘色就是綠色,這表示他們對執政當局很不滿意,反對黨總
    有 一定的空間。讓人遺憾的是,救災只要碰到選舉,就會X現政治
    性的考量,以致救災有了先後順序。
    政黨輪替後,政治思考邏輯不變,由於選舉政治過度激化,朝
    野各黨更是讓人感覺過分討好災民,在公開場合,主政者經常不分皂
    白,立刻就站在災民那一邊,政府顯然並不想利用這個機會教育民
    眾,反而放任災民各種要求。而且,現在是選舉掛帥,大家更不敢得
    罪這些人。
    民意代表為了選票,只要一有災害發生就苛責災害主管機關,
    有土石流就一定檢討水保單位,但很少人會反過來檢討災民,認為這
    些 人已經受災了,不要再責怪他們。其實有些發生災害的溪流已經
    劃為危險區域,但他們還是要住進去,勸也勸不聽;雖然只有幾戶人
    家, 卻要政府動用數千萬甚至上億的龐大經費去進行整治工程。
    一名經常與災民接觸的官員說,山上? a民有的確實是值得同情
    ,也有災民變成刁民,當然,也有原本就是刁民的。一般而言,民眾
    一 開始多是謹守百分之五十五的利用上限規定,但如果有利可圖,
    便會慢慢向外擴充,反正都是幾步路的距離,土地就在身邊,
    這是人的本性使然,但選舉、民代介入、或是官員無能,才使
    得山上民眾在政治考量下一再被縱容。「土石流政治學」是政客必修
    課,其中存在太多政治計算,卻不見理性。
     
  2. 馬提

    馬提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09-07
    文章:
    431
    讚:
    0
    上面的政治優先專業的例子,讓我想到一篇文章

    ----------------------------------
    台灣經濟受政治影響向下沉淪

    【2002/08/08 經濟日報】社論

    陳水扁總統日前對世台會「一邊一國」的談話,引發海內外廣泛的注目。不過,執政黨隨即動員黨政高層出面說明,「一邊一國」不是「兩國論」,「四不一沒有」的大陸政策基調沒有改變;而陳水扁也於 日前執政黨中常會中,親自說明以「主權對等論」來替代「一邊一國論」,將可有一定程度的降溫作用。

    不過,兩岸關係的轉趨緊張與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將無可避免。股市的重挫與新台幣的貶值,祇是短期的影響,但兩岸關係的緊張,將影響三通的推動;政府政策的搖擺不定、反覆無常,人民對政府及領導 人失去信心,朝野爭議的層出不窮,政經社會的不安,均使投資環境惡化,其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將會往後延伸。

    台灣過去 50 多年前後兩個不同時代的經濟發展,即是明顯的例證,殷鑑不遠,值得領導者省思。

    自台灣光復至民國 76 年是兩位蔣總統主政時代,
    當時國家建設基本上是以經濟發展為主軸,一切為經濟,是為「經濟掛帥」時代;

    自 77 年李登輝接任總統,以及兩年多前政黨輪替陳水扁執政,李陳合計主政 14 年多來,國家建設基本上改以政治為主軸,勝選第一,經濟要為政治服務,是為「政治掛帥」時代。

    在兩個不同國家發展的不同基本政策下,經濟發展所獲得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語。

    在兩位蔣總統「經濟掛帥」時代,台灣是從篳路藍縷開始,其間曾遭遇 823 炮戰,
    我們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以及兩次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其衝擊不能謂不大。
    但在以經濟為主軸的時代,當時執政當局都能迅速提出有效對策,化危機為轉機,台灣就在這不斷克服困難過程中,經濟不斷提升。
    至民國 76 年(蔣經國總統是 77 年初逝世),
    台灣不僅將光復初期所遭遇的問題一一克服,而且獲得顯著的成就,包括:
    自民國 42 年至 76 年的 35 年間,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達 9 %,高居世界各國經濟成長的首位,自貧窮的低所得者,進步為全世界中高所得國家之一;從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的限制,躍居世界出口國家中第 11 位,亞洲四小龍中第一位,貿易總額高居世界第 13 位,成為貿易大國;克復早期嚴重失業問題,失業率自民國 56 年至 76 年的 20 年間,一直維持在 2 % 以下,達到充分就業境界等等,被國際間譽為「經濟奇蹟」、「開發中國家的典範」。

    再看李陳兩位總統的「政治掛帥」時代,經濟發展所獲的成就,
    自民國 77 年至 90 年的 14 年間,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 6 %,不僅與前期「經濟掛帥」時代的 9 % 比,降低 3 分之 1,在亞洲四小龍中僅高於香港,較新加坡的成長 7.7 % 與韓國的 6.6 % 為低,退居第 3 位,更較中國大陸成長 9.1 %,
    落後甚多。台灣出口至 90 年僅略高於新加坡,遠落在香港與韓國之後,自 76 年的四小龍出口的第一位,90 年屈居第三位;
    在此時中國大陸出口大幅上升,76 年較台灣出口少四分之一,90 年出口則超過台灣一倍以上,躍居世界出口第六位,香港及韓國分別進級至第 10 位及第 13 位,台灣則自 76 年 的第 11 位退至第 14 位,新加坡則緊隨在後,居第 15 位。
    再看近年來台灣失業率及高雄港貨櫃裝卸量的消長,更顯現受政治干擾的影響。台灣失業率自李前總統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後,85 年即突破 2 %,達到 2.6 %;

    89 年 5 月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是年第三季失業率即突破 3 %,去年第三季更突破 5 %,迄今失業率居高不下。至於高雄港貨櫃裝卸量,其消長可與台灣對外貿易與經濟成長的盛衰相呼應。民國 76 年時 ,高雄港貨櫃裝卸量,僅略低於香港高居世界第二位,在三通不開放政策下,再加上戒急用忍,很快被新加坡趕上,退居第三位;89 年再被韓國釜山港超過,再退至第四位。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上海港,急起直追,以其過去四年裝卸量增長速度估計,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即有超過高雄港的可能列名第四位,而高雄港則再退至第五位。

    台灣經濟發展至民國 76 年,已為未來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但繼承者改弦易轍,將國家建設基調自「經濟掛帥」改為「政治掛帥」,其經濟發展結果不僅無法與前期「經濟掛帥」時代相比,與其他三小龍和中國大陸相 比,亦相對向下沉淪。

    而中國大陸,自 1979 年改革開放後,卻自過去的「政治掛帥」轉向「經濟掛帥」,一切以經濟為第一,20 年來經濟獲得蓬勃發展,整體經濟不斷向上提升,已成為第六位世界貿易大國。

    再看亞洲其他三小龍,由於繼續堅持「經濟掛帥」的基本策略,在亞洲金融風暴重擊後,迅速的站立起來,而且14 年來的整體經濟表現,仍在我之上。我們做此比較分析,在沉淪之餘,也期望提醒執政當局注意,尤其希望陳總統所說的「拚經濟」,
    不是虛晃一招,要真正「拚經濟」,就應回歸「經濟掛帥」,否則,則非 2,300 萬人民之福。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