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階對決...NUX MG 300 vs Valeton GP 100 vs Mooer GE 150 vs Harley Benton DNA fx, Harley Benton也放進去了,手腳真快,10:06開始:
本串大量出現的Leo大師又有新作了, 這次是比較那個中低階綜效跟真正的SLO100最像,5:01開始: …以搭Leo大師自製IR來比較的話,我用手機聽Ampero最像, 而某家廠商僅次於Ampero,不知道該不該說可惜,大概是程式碼沒抄好…或者是故意不抄好免得官司又打輸? Line 6 Pod Go不行呢… 低階版的比較,4:45: …幾、幾千塊臺幣的Harley Benton拔得頭籌--!? (用單聲道手機聆聽)
Leo大師的高階綜效與真正的SLO100比較影片,5:21開始: 以下是用手機聆聽的感想。 Helix聽起來居然比Pod Go好…不是同一個音效引擎嗎? Fractal很罕見地在Hi-gain的領域讓我覺得"不像、沒有比Helix高明到哪裡去"。 Kemper…除了老問題"像是用電腦喇叭所播放的音色"外,奇怪、Leo自己取樣的聲音為什麼跟Mic與IR都有微妙的不同? 不過總的來說、Kemper的聲音自然度還是比其他好,畢竟是複製貼上。
Leo大師豁出去了,把前面13個高中低階綜效與真正的SLO100比較的片段整合成一段影片, 究竟哪台才是模擬SLO100的王者? 8:27 - GUITAR and AMP: real Soldano + real Vintage 30 8:52 - GUITAR and AMP: real Soldano + My IR 9:19 - MIXED SONG: NUX MG 300 Soldano + My IR 9:45 - MIXED SONG: Valeton GP 100 Soldano + My IR 10:10 - MIXED SONG: Mooer GE 150 Soldano + My IR 10:36 - MIXED SONG: Harley Benton Soldano + My IR 11:04 - MIXED SONG: Line 6 POD GO + My IR 11:31 - MIXED SONG: Mooer GE 250 + My IR 11:57 - MIXED SONG: AMPERO + My IR 12:23 - MIXED SONG: HeadRush Gigboard + My IR 12:51 - MIXED SONG: Line 6 HELIX + My IR 13:18 - MIXED SONG: MOOER GE 300 + My IR 13:44 - MIXED SONG: Fractal FM3 + My IR 14:10 - MIXED SONG: KEMPER + My IR 14:35 - MIXED SONG: HeadRush Pedalboard + My IR 咦…沒有Zoom G11呀,我記得Leo大師之前有測過這台,這次評比怎麼沒有放上去?
"手機"聆聽的感想: 音質的部分Boss毫無疑問勝出,Line 6的音效引擎真的滿舊了。 Clean的質感也是Boss比較好。 但Drive一下去Boss那個傳統塑膠音色就出現了,Line 6好太多。 整體來說、不考慮音質的話,Line 6比較像音箱該有的聲音, Boss的長處在與Clean以及搭載的Boss系效果器…Amp Drive就別鬧了… 雖然Boss的Drive就是很標準的先幫你加好Low cut & High pass的理想吉他中頻,但音色本身太塑膠就沒有辦法…
日本人第一時間買了Zoom G6的使用心得: https://www.gekite2.com/archives/14684 就規格功能來說競爭對手應是Mooer GE250,但G6的I/O數量略遜一籌。 DSP效能不佳,原創音箱 + IR就吃掉64%的DSP使用量,即便是模擬音箱Diezel + IR也會佔掉47%, 幾乎沒有太多餘裕在空間系效果上。 同級競爭對手的GE250較無此問題。 觸控螢幕的靈敏度大概跟過往的Android手機差不多,比Hottone Ampero好、但還離Headrush有點距離。 原創音箱的品質非常高,特別是KRAMPUS,幾乎把Hard rock需要的元素都囊括了,Metal也沒問題。 內附的IR水準很高,極具空氣感的音色遠遠凌駕其它廠商,讓作者聯想到Strymon Iridium。
樓上寫Zoom G6評測的日本人在Twitter追加了一些新的資訊,想嚐鮮的人可以再觀望看看。 DSP真的太廢,就算是Clean amp也放不了多少空間系效果器, 以效果器為主的人請直上G11,只用音箱 + Delay的話倒可以選擇G6。 當作錄音介面時就算什麼音箱效果都沒用一片空白,但延遲跟Gain卻會莫名增加, 而且音色比透過M-audio進電腦時還電,作者本來要把M-audio賣掉,現在只能先暫緩。 Zoom先在日本上市拿自己人作實驗真是太好了… 錄音介面那個Bug可以透過軟體 / 韌體修正,但DSP太廢就沒辦法, 只能拿來當作模擬音箱 + Delay的"綜效"還真是聞所未聞。 Zoom好不容易在價格上找到方向,結果太摳門硬要把G6規格拉太低搞死自己。 順帶一提、根據該作者的說法,Cab用舊版的模擬比用IR省資源…Zoom的程式會不會寫得太爛了一點?
另一個日本人關於Zoom G6的試彈感想: https://twitter.com/FODOG56/status/1338740277851275265 DSP跟過去一樣太弱,想跟其他廠商的產品以同樣模式運用時DSP很容易不夠力。 對於空間系重度使用者來說根本沒法用。 音色的特徵跟上一代沒有太大差異,但跟G11一樣、原創音箱相對亮眼。 UI設計不怎麼樣,不是很靈敏。 原創音箱KRAMPUS一如預期是最好的,只是這樣用G3n或G5n就夠了… 跟競爭對手相比稍嫌大跟重了一點,樂器行店員也說因為這點對G6敬而遠之的人很多。 assign的自由度很高,但明顯稱得上優點的也只有這個。 老實說C/P值不怎麼樣,應該會有很多人覺得四萬日幣偏貴。 對那些認為G1F / G3n這類高C/P值產品才是Zoom主力的人我想也不會去買G5n / G6 / G11。 G6如果是用G5n的價格銷售還有一博的機會。(註:G5n在日本是三萬日幣含稅) 作者買了好幾台G1on / G1Four / MS-50G分別放在不同房間,算得上是Zoom的愛用者, 但他希望Zoom不要奢望在高價位會賣得動。 對我一個經歷過Zoom 707時代 (我當時用Boss GT-3)、而最後一台綜效是Zoom G3的人來說, 我也認為Zoom的強項是高C/P值的中低價位機種, 只是這塊明顯被NUX等廠商端走、甚至連Harley Benton都來插一腳,使得Zoom現在似乎找不到定位了。
有日本人拍了影片比較內建IR跟Cab Sim,確實如樓上28樓所述內建IR的水準很高、空氣感十足~ 0:00 MS800 & IR 1:38 MS800 & Cabinet SIM 2:52 MS800 & IR (Gain Boost) 3:13 MS800 & ICabinet SIM (Gain Boost) 3:33 KRAMUPUS & IR 5:19 KRAMPUS & Cabinet SIM 6:18 KRAMPUS & IR (Low Gain) 7:34 REDLOOM & IR (HUMBUCKER) 9:17 REDLOOM & Cabinet SIM (HUMBUCKER) 10:21 REDLOOM & IR (SINGLE COIL) 11:59 REDLOOM & Cabinet SIM (SINGLE COIL) 13:12 ORG120 & IR 15:09 ORG120 & Cabinet SIM 16:29 MUDDY & IR (HUMBUCKER) 18:41 MUDDY & Cabinet SIM (HUMBUCKER) 19:32 MUDDY & IR (SINGLE COIL) 20:40 MUDDY & Cabinet SIM (SINGLE COIL) 21:12 RCT ORG & IR 23:20 RCT ORG & Cabinet SIM 24:54 DZ DRIVE & IR 27:44 DZ DRIVE & Cabinet SIM 28:32 MS1959 & IR 30:09 MS1959 & Cabinet SIM 31:40 XtasyBlue & IR 33:04 XtasyBlue & Cabinet SIM
放這裡好像有些不適當,卻又沒別的地方可放… Strymon Iridium對真實音箱的影片很多,但這個我比較意外一點。 影片有三段,Fender Hot Rod Deluxe IV / Vox AC 15 / Marshall SLP100, 雖然除了Marshall以外其他兩台實際上跟Iridium模擬的對象不同,不過參考參考應該沒什麼問題…? 我前述的意料之外是Fender Hot Rod Deluxe IV, 這台800美元的音箱在Clean的領域還是大勝Iridium,果然Clean目前還是模擬音箱界的障礙~ Marshall的部分雖然聽得出差異,不過兩者比較像音色取向不同,運用上我覺得Iridium不會差到很明顯…
昨晚上了THOMANN網站看了一下, G6跟G11的售價都有明顯下降,降幅接近20%, 是因為市場反應不佳嗎???? BTW,BOSS GT-1000還是維持一樣的售價??? 是對自己太有信心,還是因為近年來在中低階音箱有所斬獲的關係呢???
G6在歐洲應該這幾天才發表吧? Guitar.com上周才正式介紹。 Zoom在日本應該是沒有降價… 日本人(在外國市場)的策略裡沒有降價一詞,君不見那個Waza Amp幾年過去仍是兩千多美元呢~(笑) 真是What's up amp~ 千萬不要低估日本廠商高層思考僵化的程度,腦袋靈活的是下游的(日本)零售商、不是廠商。 話說Universal Audio都出單顆了,難保它們不會食髓知味挾錄音介面上的模擬技術出綜效, 只要沒有什麼重大變革,日本廠商(不含Line 6)在綜效這塊基本上註定是邊緣化了, 連日本人自己都大買特買Nux等廠牌的綜效,又怎能期待日本廠商在國外的銷售。 Line 6雖然技術沒有提升,但是機海戰術還是值得評價, 就算將來Quad Cortex打下Axe-Fx成為新霸主,低階仍然會有Line 6的一席之地。
讓我想到最近聽了PXHome某副總在某座談會上講他們有個新平台賣日貨韓貨的, 某一個檔期做活動就問日本廠商一起來變價促銷衝一波吧? 對方窗口一聽喊なに!? 不行要先上簽呈到課長, 課長再到部長, 再到本部長, 再到東京去給社長......等流程跑完已經兩個月去了
我對了一下價錢跟上架日期,我印象中G11剛推出的時候價格帶跟GT-1000差不多是一樣在800美金的價位, 但僅半年就下降到差不多六百美金的價位,跟MOOER GE300差不多, 我不確定在日本當地的行情怎樣變動,但ZOOM這次降價的速度有點微快啊~ (GT1000是2018上市,GE300是2019上市,G11則是2020中上市) 老實說降到600美金差不多就可以進小弟的口袋名單了,年終如果有望的話我會認真考慮啊~
組織僵化是企業文化,更慘的是高層都是經歷過黃金時代,他們仍"自覺"產品是世界第一不需為五斗米折腰, 結果就是現在綜效領域早就沒有他們說話的份了。 光看之前被英國政府以管制市場價格違反公平交易法為由重罰的四間廠商中除了Fender外剩下Korg、Roland、Yamaha都是日本廠商就知道它們銷售思維僵化得多嚴重: https://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threads/轉譯-日本樂器行網路銷售時常見的折扣名目.232889/#post-818297 https://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threads/轉譯-日本樂器行網路銷售時常見的折扣名目.232889/#post-818420 日本一直是8萬日幣沒變過。 歐美大概是打不過其它廠商,所以零售端降價吧。 ======================================= 題外話、Amplitude 5的音色…唉…
喔喔!這個有厲害! 比Katana至少厲害十倍,我一直不喜歡Katana的聲音,但我要買晶體音箱的話這台Nextone Special會是首選~ …要是做綜效有音箱那麼認真的話,Boss至少還能保住前三名… 前面是Maybach Les Paul,這個音色也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