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謂全球化的浪潮下,地區性的許多創作其實是面臨全世界的挑戰的.包括我們做音樂的在內,都在面臨這種威脅. 講的具體一些吧.如果台灣有人做爵士樂,台灣地區的爵士樂愛好者不會買你的帳,因為來自美日有那麼多的爵士大師的作品可供選擇.既然音樂無國界,就沒有音樂的民族主義.沒有必要非要支持本土創作. 同樣的情況適用於大部分的娛樂或創作.像電影.台灣的電影早就死了.老百姓並不在乎.反正有港片,日片,好萊鄔.每年的金馬獎都在頒獎給外國人,人民也不覺得恥辱.反正老百姓有電影可看就好了.外國的電影又好又炫,我們為什麼要自己做.反正做不出來. 是的.反正別人做的比較好.我們為什麼要做.? 這種心態開始腐蝕許多人的創意,表現在各個層面. 客家電視台不必展現客家人的創意,只要把別人拍的東西拿來配音就好.有講客家話就行了,就算是客家文化了. 做歌手不必培養本地的人才寫歌.只要買或抄外國的作品就好.反正音樂只是偶像的附帶商品,不要太計較. 畫動畫漫畫的???別傻了,日本有那麼多動漫畫,你打不過的.趕快改行吧. 於是電影工業死了.剩下在外國拍片的明星. 於是音樂工業死了,剩下競逐陪吃價碼,提供青少年意淫對象的偶像. 於是很多行業都死了. 老百姓不在乎.因為他們仍然有電影,有音樂.他們並不覺得恥辱. 我今天會發這些牢騷是因為我看了幾部動畫片,宮崎駿及押井守的作品.我深受感動之餘也深感悲哀.因為我也想做動畫片,可是他們的進步讓我感覺差距越來越大. 這個差距不只在技術或觀念,還來自於經濟.外國人是挾著龐大的財力和人力在做這些,因為他們有培養人才.一部動畫百來個高手合作,展現出他們的創意.而我們,只能待在創意工業的下游,向他們頂禮膜拜. 都說台灣人有錢,但是沒人肯把錢花在這方面,因為別人做的比較好.所以3萬多塊的保養品有人大排長龍,300元的正版CD乏人問津這就是我們正在走的路. 全球化知識技術強權的壓力下,我們除了投降,就沒有別的路了嗎??
crazyjazz您好, 之前買了您2張唱片, 是我眾多"歐美"唱片中, 少有的台製品, 對我來說您的作品蠻讚的, 我玩吉他, 平常也會記錄自己的音樂點子, 剛剛買PRESONUS的8 tracks converter, 進入社會上班很久, 只是還是一直在作夢. 因為全時間投入音樂等藝術型態的工作, 對個人的經濟風險很高, 所以才一邊上班, 一邊進行真正想做的工作(牛步化的進度) 個人覺得是市場需求量讓這樣子的東西(爵士等等)變成偏門, 然而市場需求量是受制於市場特性(民眾文化, 習慣). 人民對藝術方面的偏好, 影響了市場量, 也影響了藝術類這項產品的投資. 如果市場量足夠(有賺頭, 肚子可餵飽), 就有人下海投資, 越投資越讓人民對這產品依賴, 消費者依賴產品, 就越有商機可投資, 就是越多資金與人才投入(哪邊有食物, 就往哪邊跑)--> 這是良性循環,要不就只有惡性循環. 讓惡性循環的情況改變, 要靠循環中的某一點解套, 才能慢慢轉成良性. 不然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中, 最多只能看見零星式的奇蹟. 其實就算是歐美市場, 別說爵士這一塊, 單純靠音樂就能過的很好的人也是很少. 無論如何, 在台灣如果能有機會成為studio, session player靠著興趣努力工作, 又有錢賺就很棒了.....
CrazyJazz.......其實我是看到你想作動畫那一段開始有感覺的 臺灣在之前,可以說是動畫代工的品質保證 對韓國而言我們是技術的龍頭級人物...... 但 既使這樣 如果今天臺灣人作動畫,會不會有人去看?...... 我個人的想法是"很少"...... 就像買你唱片的人跟買周董唱片的人數字是一樣的....... 而數字所帶出來的隱藏含意.....也是相近的! 以國外來說.....就跟你說的一樣...... 人家都已經扎好根,長起來了....... 我們卻一直停留在"不成熟的,幼稚的"大眾認知...... 不過說再多也沒用....不如作個"試作一號機"...... 我去作點口頭宣傳......看看回應如何..... 只要你肯玩出作品,我就會支持...... 押井喜歡把片導得很有深度...... 前一陣子看的攻殼電影也很有殺傷力...... 你跟他們差距是很大.....大得很可怕...... 但是你只要不作......差距只會拉大而不會拉近...... 別忘了.....當代對你的作品有興趣的人不在少數...... 期待你哪天能夠很自豪的對自己的作品說出"這是我滿意的動畫作品"
深有同感...... 沒想到Crazy哥哥也想作動畫, 這念頭我從很久以前就有了 我是想作聲音方面就是, 因為不會畫畫-_- 以前曾去後製作了一陣子, 真覺得台灣的環境實在很悲哀 不是沒有人有心做這些東西 但都得看出錢老闆的臉色 台灣人就是又要馬好又要馬不吃草 預算總是能省就省 所以一部卡通明明人物一堆, 卻總是那6, 7個人配音, 很噁心! 這情形也不只在這行出現, 各行各業都是這樣 最近沒事在思索未來的路要怎麼走, 有點迷惘 Mp3如果變成未來發行的一種驅勢, 唱片業音樂圈會變成怎樣? 電腦的發達是帶給我們很多方便沒錯 但對我而言, 有時真是又愛又恨的 剛畢業時抱著喜歡錄音而一頭栽入這行 因為沒有個"師父", 所以花了不少錢在買原文書跟學習上想辦法自修, 好不容易完成自己的夢想去國外學音樂錄音回來, 學會如何用 SSL, 摸了一點ProTools 回到台灣卻發現滿街都是PT, 只要有錢有電腦, 什麼人都能玩錄音 心裡真的很不平衡 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才到這地步, 沒想到PT出現, 整個世界都變了 當然不否認工作沒想像那麼順利, 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為性別問題 加上沒有那個運氣.... ....原諒我又發牢騷了 Crazy哥哥已經算是不錯啦! 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過我也很能體會那種有志難伸的感覺 有想法很重要, 但金錢的後盾也很重要~ 我也許較現實了點, 不過搞藝術的如果無法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 那什麼都不用談了 還有就是有人能支持自己的創意 "魔戒"導演當初也是抱著自己的拍片計劃四處找人談, 但也四處碰壁, 後來才找到一家老闆願意支持他的拍片想法的~ 如果Crazy哥哥願意搞動畫, 小妹我也可幫幫忙啦~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小弟許多年,也是小弟就算有人投資也一直遲遲不願重操「賤業」的原因 小弟從事的賤業比音樂界還慘很多,我倒很羨慕作音樂的人,音樂人實在很幸福,因為自己一個人就可產生音樂甚至生產音樂,不管有多窮,在搞音樂的當時總是快樂無比的,沒錢買樂器,光是清唱也可產生音樂,就算沒事彈彈一些世界名曲,不能娛人總可自娛,更何況音樂是無孔不入的,不像影像媒體需要電視機或放映機來播放,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聽到音樂,就算沒有硬體設施播放,也能經由人的嘴巴傳播 現在製作音樂的設備很簡單、網路又發達,想要世界各地的人聽到你的音樂並不難,隨便發個e-mail,連愛斯基摩人也有可能聽得到 但電影或電視就很難了,一個人是比較難做出一定水準的影片,需要的人力多、資金也就多,沒有放映設備,光靠嘴巴講是講不出畫面的 做音樂的人甚至死了以後還可抽版稅,許多偉大的導演一輩子也不知版稅是什麼? 雖然小弟的「賤業」是這麼的可憐,可憐到牢騷發不完,但小弟沒有瘋爵士那麼悲觀啦! 我相信「創意」是最重要的,沒錢還是可以有創意,許多例子都可證明創意不見得要靠大量金錢來完成。「華氏911」、「惡夜叢林」這些電影都是小成本賺大錢的。當初也沒人想投資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但他還是完成了偉大的「星際大戰」,到現在錢多到用不完 拍電影的,人人羨慕好萊塢,但好萊塢的電影卻一年比一年爛,我寧願看韓國的商業片也不想看好萊塢片,因為金錢不一定堆積得出創意 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講英語的人就是比講新幾內亞土話的人多,但新幾內亞土人還是有他們愛唱的土歌呀!那些土人寫那些歌不是要給美國人聽吧! 經過多年的「自暴自棄」,小弟總算認清了一件事,那就是「根本不需要為外國人創作」、「創作人也不該太去考慮市場」,創作人只需要「創作」,市場的東西就留給商人去玩吧!而且別把「國際化」、「世界觀」放在腦海裡,那是會斷送創作生命的。保羅麥卡尼在寫「Hey Jude」時,大概不會去想有沒有華人會喜歡這首歌這些問題吧!張X謀大導演近年一直想搞國際化的商業片,但不管「英雄」、「十面埋伏」替他賺多少錢,喜歡他早期的「秋菊打官司」的華人應該比較多吧! 就我所知,宮奇駿也只是個平凡的歐吉桑,每天帶著老伴為他準備的便當、像公務員一樣擠著電車上下班,日復一日,他大概也沒想到有一天他的動畫會這麼受歡迎,他只不過是選擇了他喜歡的行業、做他能力範圍內的事、講他想講的環保議題而已。這樣的人就算大紅大紫賺了數不清的錢,還是不會改變他的創作動機的 生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要保持創作動機的單純是不容易的,這也是為什麼古代的人練功都要到人跡罕見的山林裡,因為接收太多資訊的干擾是會走火入魔的 別擔心市場問題吧!陳達的音樂也沒有太多人聽,但這不減他的偉大,當不成阿姆就當陳達吧!唱歌給瞭解的人聽就好啦!對牛彈琴只是徒增困擾 其實也不用擔心自己能力好不好的問題,就去做吧!做得好會有掌聲、做不好也不會死人 我每次創作時都會把自己想得很低能,把標準降得很低,每次都把自己當成新手,時常告訴自己:「又沒幾個人認識我、我又不是大師,我只是個笨蛋,一個笨蛋能做成這樣已經不錯啦!」我想只有這樣才比較能經得起挫折、也更容易無拘無束地創作 管他電影工業死了沒,管他這個行業有多賤,只要自己準備好了,有一天還是要重操賤業的 此外,小弟很冒昧地想勸勸瘋爵士兄,該在「推廣發行」和「創作」上做一個選擇,您會有今天這些困擾根源也許是在此 以上只是個無知的熱心路人甲所做的人盡皆知的建議,請別見怪!
我也認同創意, 因為創意才能激盪出更多的可能性... 我昨天去看這部片, 蠻不錯的 http://raining.kingnet.com.tw/ 他的畫風就像網站那樣, 平面的, 沒有特效, 沒有渲染震撼的音效, 但是可以看到顏色很繽紛細膩的部分. 音樂跟配音很棒, 聽到有些古典編製合聲走法, 很特別, 配音很生動, 小孩很悲傷哭泣時, 就感覺震撼到心裡面, 加上法語發音, 誇張式的口吻, 替各種動物配音, 生動有趣, 主要一個小小的大雨故事, 可以發揮這麼多巧思內容, 談生存, 談人性, 談死亡, 談親情, 內容的部分才是整個創作的靈魂吧... 異文化異地域所創作的東西會不同, 思考方式也會受到不同文化根源的影響, 最重要是忠於自己吧, 就是誠實, 經由創意去表達更多的"可能性"...就像不同類型文化出來的藝術創作, 你會看到不同的特色, 很有意思... 不過人的一生並不長, 很難有多少個十年去跨各種領域要作專業, 能做到一個專業就很了不起了, 所以作品要細緻, 我覺得需要專業分工化, 音樂也是, 如果要作專業的話, 不是靠一台電腦就能搞定, 當然也許環境的因素, 大家變成要全能十八般武藝或習慣單打獨鬥, 但是如果有更多創作可能性, 或是讓作品呈現更好的方式不是很值得追求嗎? 不知為何藝術家好像容易跟缺錢化上等號, 各行各業都有各種類型的人, 作創作的也有不乏名利雙收的, 但是並非所有的東西或回收都是以物質形式呈現的, 精神上也會有所回報... 不過說到最後, "累積"是很重要的, 我總天真地認為事情會水到渠成的, 只要循序漸進的話...
員外你可以去拍紀錄片呀~ 現在 DV那麼多, 再加上一套電腦剪接軟體, 也是可以作出不錯的片子來哩! 不過我的好友拍紀錄片拍了好幾年, 也不時跟我說好累好窮, 做商業的事跟做文化藝術的事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他現在就很想做能穩定生活的工作, 不想跟缺錢作搏鬥了 這樣說起來的話, 至少做創作的人能獨立作業, 像我們做錄音的, 沒有跟人合作是無法作業的, 不然我就得改行了~
首先我先大推rock99的文~我自己也曾一直想著如何可以以音樂作為職業的方法~我發現的確有本質上的困難~~因為音樂是音樂~~要和錢扯上關係時就有些矛盾和過不去~~而如果心理能想的是讓大家的生活能過的更好或更快樂那就是比較好的想法~~舉個例來說就以台灣的樂團來說好像是給人自己玩的很爽的感覺..總是少數人在樂團這個圈子~~但是很多平常人並不在意這些東西~~我覺得要先把賺錢這件事先從腦中抹除~~然後想想看怎麼去玩自己創作出來的東西比較重要~~我是很希望能有像滾石可樂那樣的網站..但是希望[font=新細明體]最主要的目的是去讓所有真心想創作的人都可以有機會讓大眾藉由網路聽到他們的聲音,而想加入此網站的樂團也必須有此體認..然後網站上的歌曲錄音品質不能太差(差的作品可能會讓人有不好的印象所以就吸引不了人..)..就是提供給大眾有免費的音樂這樣(有免費音樂當然聽聽無妨)......反正就是能讓所有的音樂創作人發表創作的平台....希望滾石可樂以後能更注重品管(覺得錄音還是個重點..)...ㄏ..我是不是有太過理想主義了呢..[/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
沒錯........ 你們講的太好了 記得當年看到鋼彈f91時,知道是台灣代工的 心中真是高興,深深的因自己是這偉大作品的一份子為榮.....(只有國家一樣啦) 可是雖者科技的進步,政局的穩定(........)卻看不見創作的成長 押井守老師可以為了一步作品花了二年準備,三年拍攝,動用世界一流的工作室和專家......還有二十億日幣.........相當於片中一秒三十萬台幣~ 但身為科幻系列的始祖(什母體等都是由他的購想而來的)外國的華納兄弟愛看,民眾愛看............台灣卻只有四家電影院有上映!!!!!! 我去電影院看了,全場的觀眾都是看到片尾曲的最後一個工作人員"押井守"的名子消失了,才依依不捨的起身.........甚至會一同為該片鼓掌致意................但全電影院不到二十人...........比一部失業媽媽的童書的尾數票房還差~~~~為何會如此????我想....政府有不對....但........ 大多數民眾的素值才是問題的根本吧~~~~~ 好的作品,除了電影院支持外,我也買了DVD..............我想,花錢買下它,是我對他支持的一種方法~~~~ 也希望當代的朋友們 看到或聽到好的作品......不要懷疑~~買下來吧~~~~我們一同用行動來支持文化~不要讓台灣變成文明的沙漠...........
這話題本來我插不上嘴,在此提出在國外所看到的。看上述所言,似乎大多數人直覺認為國外如歐美日是比較有創意的,而在華人地區則否。 很有趣的是,事實上你若隨便找個美國大學生或路人甲來問問他們產業是否有 "創意",多數人只怕是否定的。如若是年輕的學生,大概還會不屑地批評兩句。就此點,所謂流行音樂、流行文化的發行地和相對是跟隨者的華人地區,不論是創作者或路人甲消費者是一樣的 "態度",或說感想。 就台灣而言,對所謂的藝術創作或音樂商品創意,比較公允的想法是 "這塊土地並不需要這些東西"。如果你或我認定什麼樣的音樂比較好,應該獲得更多的認同,那是你我的問題,而非社會價值觀的問題。因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問題的癥結點在於這社會的價值觀並不在乎這些東西,只是剛好 "你認為那很重要" 而已。而這社會會有盲從的流行文化也不意外,因為它的人口數量和人口素質的確養不起 "藝術家",或者說養不起足夠的藝術、創作者,同時成就一個產業。 以台灣為例,林懷民等是少數藝術家受到矚目,並有影響力的人。若假設馬友友這樣的人才,我們很難想像台灣的教育體系能成就這樣的音樂人才,也很難想像若是他活在台北,能做些什麼事,或許是教教書之類。於是得到的事實是,只有極少數的藝術家剛好在個人魅力和時代轉換需要時能站上浪頭,多數情形,這個社會難以養成藝術家。 可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人口數量不但沒有成長,還在不斷萎縮;按現今教育系統,也不可能成就所謂的人口素質。那想從事藝術的人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也不太懂為何現今會有那麼多人會想從事音樂。這是件很怪的事,因為音樂工作很難養活一個人的起碼所需,而多數所謂的音樂工作也和原本想的音樂並沒有太大的關連。所謂的音樂工作,其實音樂是名詞當形容詞用,工作本身才是 "名詞"。會有那麼多人想從事音樂一部份是音樂科技讓許多人更容易可以製造音樂 (請注意不是 "創作");另一部份是因為現今的生產力大增,社會上的確可以讓多一些人不用煩惱三餐,去從事腦力活動,惟此原因雖是大趨勢 (生產力提高),亦是世界經濟/局勢的循環,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走下坡。 無論如何,不管想從事藝術者倒底是因為社會生產力提高的餘額,或是科技改變,或是真的很有天份,回到原問題:社會的需要很少,但想從事藝術的人應該怎麼辦? 我覺得主要還是價值觀的問題。人們創造藝術的原因是有什麼東西想表達,而表達的過程又希望他人可以理解,同時欣賞。這其實是每個人都希望的,僅是藝術家有工具及技巧,但和一般人並沒有差別。但藝術家的問題在於經過了 18、19 世紀,藝術開始有了 "永恆"、"普世價值觀" 的概念,加上商品化的結果,藝術家的胃口大了。大家都希望做出點什麼東西時,在這個相對性的文化沙漠可以引起什麼樣的共鳴,可以有點什麼樣的成績。但這些都只會造成更大的失望。 小弟離開 Brandeis 時,也曾經困擾地問一長者 (Marty Boykan),他給我的答案是:做你喜歡做的事就對了。 當時我聽不是很懂,過了幾年我慢慢懂了,但由於受限於慧根,對許多價值觀等還是很難釋懷,但我知道他講的並沒有錯。如果你還喜歡拿點工具,也許是紙筆、也許是吉他、相機、電腦......,搬弄些什麼,然後做出點什麼樣的作品,那你就繼續做;如果在這個過程,不論是受限於天份、技巧、環境、社會.......讓你很不愉快,那停止一切創作反而是較正面的。 至於像上面許多朋友所說的 "創意",我覺得真的只能用做的,反正大家都知道它很重要,而它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知道卻做不出來。
別人做的比較好.我們為什麼要做.? 我常想只要能做得比較好,為何不做... 偏偏多數人比較變成'別人做真好,我也要那樣做...” 這種創作要維持生活,就得看做得夠不夠有創意了.. 電影是藝術也是娛樂,音樂也是... 國際張大導也弄了個"印象,劉三姐"實景舞台山歌劇... http://www.yxlsj.com/chinese/jj.htm 撇開負面的事,,這production實在蠻有趣的.. 提供了 一票的就業機會..還促進觀光.多正面啊... 比起"西貢小姐"的直昇機...或是太陽馬戲Las Vegas的"O"... ”劉三姐”可一點都不比老外遜色,,... 跟老外比自己的強項,可能才是對的堅持!! 廣西山歌都能這樣玩,,整個中華文化多少素材啊.... 發揚傳統都來不及了,,我相信創新是可以放在傳統上的... 追著流行太累,,還不如放下..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環境好競爭就高,,環境差水準變低... 真的是做你喜歡做的事就對了...
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我覺得其實是有條件的 認清自己的能力是一項必需去思考的事 記得以前有位朋友, 他很熱愛音樂,也愛創作 他一直想當作曲, 也花了不少錢在音樂的投資上 包括去上了些樂理, 編曲, 作曲的課 但是他去上的這些課, 老師交給他的指定作業, 他從來不照老師的要求做 因為他覺得音樂創作是沒有規則可尋的,要有個人的想法跟特色, 他一直想以音樂為職業, 常常叫我們介紹他工作, 但我們實在不敢.... 他會這樣子想其實也是沒錯, 創作是沒有規則可尋的, 但是他寫出來的東西實在很難聽, 沒人聽的懂他在表現什麼 所以我們這些朋友就納悶地問他: "如果你只是要寫自己想寫的音樂, 那你何必來上這些課?自己在家裡寫爽就好了!" 藝術並不是自己照自己的想法去創作就好 它必須要能讓其他人也能感受到你創作的感動, 接受到你傳達的訊息 前陣子讀了一本研究日本動畫產業的書, 裡面就提到, 為什麼日本的動漫畫產業能如此興盛? 為什麼電視冠軍裡有這麼多我們看了覺得很瘋狂的人?作者研究的結果是日本人有種"職人文化", 所謂"職人"就是在特定行業裡, 擁有純熟技術經驗的專家;以動漫來說, 很多動漫家是因為愛好動漫而去進行創作, 而更有些人, 就所謂的"同人", 是因為喜歡某部動漫作品而形成一個討論群, 進而從原作去進行再創作; 他們形成一個討論群體, 不斷地在某樣主題上表達他們不同的想法, 激發出更多不同的創作....我要說的重點就是這些人的出發點都是"興趣", 因為興趣而結合的一群人, 而不是因為利益而結合. 台灣之所以只能幫人代工, 無法走出自己的路, 我想這種"迷"的文化是一個很大的差異點吧! 有人說海島型的國家較講求"速成", 也許真是這樣, 除非我們這些音樂迷能團結起來, 努力做出些成績, 否則一味怪政府沒保護音樂工業, 沒補助..什麼的, 並不能讓音樂工業起死回生! ....個人的一點淺見~
這兩句話上下實在很難看出關連。 - 其實 weiss 那位朋友的問題並不在於 "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對了",而是在於學習的態度與方法上。又假設他真的做得很難聽,也沒有任何事業發展,但如果他自己真的做的很高興,喜歡自己做的事與狀態...... 那也沒什麼不好。 有時候當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傻瓜,其實還比想得多、知道多的聰明人幸福多了。
什麼叫藝術?這本來就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問題 藝術並非一定要經過學院式的學習才能達成 我週遭也有些朋友, 從來也沒拜師學過音樂 但他就是能寫出感動人心的東西, 且成了知名的音樂人 這是一種天生的美感, 沒有辦法學來的 不過天才畢竟是很少很少的, 大部份的人如我, 都必須經過後天的學習才能接近藝術 就像前面72兄講的 我那朋友的確是學習態度跟認知上的問題 但他的確很認真地收集了許多資訊, 我們都比不上 我想問的是作音樂目的為何? 如果你是要別人能分享你心中的一些想法 那必須懂得如何將你的想法傳達給別人 如果只是自己喜歡 那自己喜歡就好, 不用去問別人是否也喜歡, 做就是了, 至於別人能不能欣賞你的美感, 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我那朋友最大的問題是他是在做他喜歡的事, 又覺得別人都不能認同他的作品 朋友勸他不要執迷地做他不適合的工作, 他又聽不下去..... 沒錯~單純有時是種幸福,很羨慕這樣的人 不過人還是要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