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主要是根據價位與規格來評比,我個人並沒有實際聽過所有錄音介面的表現, 然後排序時多少會有點個人觀點... 評比的價位分成入門=300美金以下、低中階=300~600美金、中階=600~1000美金。 超過1000美金以上就比較偏向音色來選擇, 這部分比較主觀、且會買到這個價位大概都對音色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就不在本文討論。 300美金以下前五名 (Windows/Mac共通): Audient "iD4" 去年很想擺在第一位的iD4今年終於拿下寶座了。 台灣有代理商,價格也非常合理,但真正給它第一名的決定關鍵是今年終於有送軟體了--雖然要註冊。 只支援到96kHz、I/O太少及Line in只有8k ohm,在運用上會比較受限,但仍無損它是這個價位裡的規格王者地位。 無論在動態範圍、THD+N、耳機輸出、A類麥克風前級皆為這價位中最高階的水準。 它的大哥iD22在國外廣受好評,這系列的驅動似乎也沒有太多抱怨 從官方有意無意地暗示它的規格比照RME Babyface Pro就可以看出其等級之高。 Focusrite "Scarlett 2i2 (2nd Generation)" 其實我今年評比時想改推2i4,因為國外降到179美金,跟2i2差30美金但多個實體PAD很好用, 但2i2台灣的價格太有競爭力了...所以2i2繼續蟬聯300美金以下的C/P值王者。 I/O的動態範圍、THD+N都在水準以上,+10dBu的耳機出力也不算太差, 比較可惜的是輸出只有2個Line out,不過這個價位應該很少人會用到監聽以外的輸出... M-Audio "M-Track 2X2M" 規格普普通通,但它送的軟體超過這台的價格,所以拿下第三位: Xpand!2(100美金)、Strike 2(150美金)、Mini Grand(80美金)、Creative FX Collection(150美金), 有三套軟體的價格超過硬體了....而且都是標準版、功能沒有被閹割,M-Audio這次出手滿厲害的~ 台灣有一點貴... Roland "Rubix 24" 帳面規格不算漂亮,THD+N跟延遲也稍差,但我看日本評測它的響應頻率很嚇人: http://av.watch.impress.co.jp/docs/series/dal/1069661.html 但因為199美金實在太貴,所以只能拿到第四名。 不推較低價的22而推24的原因是24有硬體Compressor,對初學者來說很實用、單鈕操作又很簡單。 Steinberg "UR22 MKII" 因為台灣賣太貴了所以今年跌到第五。 其實我本來想把他踢出前五名,但帳面規格還是比Tascam "US-366"好所以勉強留在榜上。 中規中矩的選擇...規格普通、價格普通、穩定性普通、台灣也好買...就這樣... 耳機輸出則是虛弱... =========================================================== 300~600美金前五名--Windows版 Audient "iD22" 優異的動態範圍、強力的耳機輸出、A類麥克風前級、還有國外用戶的一致好評, 再加上台灣有代理商,價格也非常合理、今年開始有送軟體--雖然要註冊,所以今年繼續保持第一名~ 雖然只支援到96kHz,但拿600美金的機器錄192kHz實在不是件值得推薦的事,96kHz夠用了~ 唯一的缺點是Line input只有2個。 PreSonus "Studio 192 Mobile" 因為總I/O數多一點、台灣價格也便宜一點,所以擠下了MOTU UltraLite-mk4。 規格普普通通... MOTU "UltraLite-mk4" 中規中矩的機器、規格都在水準以上,特點是實體I/O夠多,適合需要錄同時錄多種樂器的人。 不過Motu的硬體品質一直都讓人有點擔心... Tascam "UH-7000" 它的動態範圍、規格、音質都是Windows選項中的最高水準,用戶評價都很好、且"國外"價格低。 照理來說我應該要把它排更前面一點,但國外的少數個案中發現它的AD使用一段時間後在30~35kHz會發生異常的雜訊。 原因不明、有人推測可能是跟電源有關係,因為在接上較好的電源裝置後雜訊多半會消失。 Tascam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但因為案例不多、所以它們並沒有列為優先處理事項。 看在規格很漂亮、發生問題的比例很低的份上我還是推了...另外要注意這台一樣沒有Hi-Z。 Universal Audio "Arrow" 因為有Thunderbolt的PC太少了,所以這台只拿到第五名,不然以它的價位跟性能應該是可以跟iD22一較高下。 強悍的耳機輸出、Universal Audio的Plugin支援,而且只賣500美金!! 但I/O真的太少了... Mac版 Audient "iD22" 理由同上。 Universal Audio "Arrow" 理由同上。 Apogee "Element 24" 這個價位中無論Windows還是Mac沒有任何一台是它的對手, 動態範圍、THD+N、耳機輸出都是最高水準,上打600~1000美金甚至更高都沒問題, 缺點就是沒有實體控制介面、I/O太少、Line input阻抗只有5k ohm--當遇到阻抗大於5K的+4dBu訊號會有點麻煩... 又適逢Universal Audio "Arrow"問世所以今年淪落到第三,畢竟這個價位Line input阻抗沒有10k ohm說不太過去。 Focusrite "Clarett 2Pre" 價格低,規格平均,附加軟體多,可惜耳機輸出稍微遜色一些。 台灣好像沒有賣... Apogee "Duet for iPad and Mac" 規格雖略遜於同廠牌的Element,但仍屬一流的水準,耳機輸出也夠力、而且還支援iPad/iPhone。 缺點應該是Breakout Cable、Line input阻抗只有5k ohm--當遇到阻抗大於5k的+4dBu訊號會有點麻煩... =========================================================== 600~1000美金前五名 (Windows/Mac共通): Universal Audio "Apollo Twin MKII" SOLO / DUO / USB 如果你的PC有Thunderbolt那就看需求選MKII的Solo或DUO,不然就買規格較差的USB。 較多的I/O、強悍的耳機輸出、Universal Audio的Plugin支援,MKII的規格亮眼,泛用性極佳。 台灣的價格也不錯。 RME "Babyface Pro" 規格上打同廠牌的中高階UCX、802、UFX,特別是超精準的Steady Clock III令我印象深刻。 若沒有用到太多I/O的話這台應該是RME目前最超值的一台。 唯Line In的阻抗最多只到5.2k,若要連結10k就只能用到Hi-Z,排擠到其它需要用Hi-Z的訊號。 對我來說最大的致命傷是以這個價位而言過於虛弱的耳機輸出,不然其實我沒甚麼好挑剔的... 詳細評測請見:http://chichengjuanhe.blogspot.tw/2016/04/rme-ufx-vs-babyface-pro-adda.html SPL "Crimson 3" 雖然它的動態範圍與SNR不太理想、THD+N也偏高, 但由於SPL長年在類比設備的鑽研,所以它的音質很不錯、特別是強悍的耳機輸出在"2000美金"以內幾乎沒有對手!! 可當作Monitor Controller,所有的I/O控制/調整可以在機器上完成、無須依賴電腦。 而且這一代內建它們家很貴的耳機擴大機Phonitor與Phonitor mini才有的喇叭模擬功能, 並追加了Talkback Mic,大幅擴展使用範圍。 不過延遲不算很快,且驅動很少更新、令人擔憂軟體支援年限,是它排名遜於RME的主因。 要注意耳機出力太大,不留神的話容易造成聽力損傷。 Apogee "Element 46 Mac only,湊數用的... PreSonus "Quantum" 這台排入名單的原因不是規格優異、而是它號稱外接介面中延遲最低:1ms以下, 對追求速度的人來說這台應該是救世主:http://www.dtmstation.com/archives/52002524.html 裡面的測試雖然是1、但1跟2應該只差在I/O數量。 Buffer=16 samples/ 192 kHz的延遲為0.41ms,不過電腦不夠快會斷音, 32 samples是保險的做法,即使如此延遲仍有0.57ms,比同作者過去所測最快之ZOOM UAC-2/UAC-8的1.23ms還快上許多。 要是再搭上自家最近新增"降低延遲"技術的DAW就更如虎添翼。 優點除了低延遲外還有雙獨立耳機輸出,而且輸出功率有iD22等級:175 mW/channel (56Ω load), 並送Studio One Artist、支援iOS、Android。 不過缺點是為了追求最快所以沒有內建DSP、也沒有硬體監聽,耳機只支援16Ω to 300Ω, 而且有Thunderbolt的Windows電腦太少。 ============================================================== 這篇討論1000美金以下主要是針對小規模家用,這類用戶不依賴混錄音維生,購入高價器材的效益不大,1000美金左右是較適合的選擇。 事實上就像我在600~1000美金那段所說的, RME Babyface Pro除I/O以外的規格上打同門中高階UCX、802、UFX,對幾乎沒有多軌錄音需求的家用來說非常足夠了。 照例是我個人認為最適合小規模家用的前五名: Universal Audio "Twin MKII SOLO / DUO"--Universal Audio的Plugin支援~ RME "Babyface Pro"--驅動/韌體支援期長!! Audient "iD22"--除了Line input只有2個以外,沒有死角。 SPL "Crimson 3"--最適合喜歡簡單操作的人。 PreSonus "Quantum"--湊數用的... 寫在最後 ... 我常常看到一些非商業使用的用戶在問超過一千美金以上的介面, 當然、預算非常充足的話一次攻頂是一勞永逸的做法, 不過我還是認為對家庭用戶而言這麼做的實質效益很低,也不會對你製作樂曲有明顯的幫助, 尤其是我看到一位拿到超過100張白金/金唱片、且有45首以上歌曲拿過排行榜第一名的世界級製作人/創作者在自己私人工作室只用apollo twin後, 深感像自己這樣的業餘玩家實在沒有必要用到太高階的器材。 http://www.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threads/轉譯-年僅35歲作品就賣到世界各國去的流行樂詞曲家her0ism的音樂路.225491/ 器材真正該花的錢是喇叭或耳機這類聆聽工具,但很多人好像給喇叭的預算都很低...
剛收到mail通知,Apogee部分硬體要開始支援Windows 10了 http://www.apogeedigital.com/blog/windows-compatibility-one-duet-quartet Windows 10 Compatibility for Apogee Products Duet (Duet for iPad & Mac) – Released 2013 – Compatible (November 2017) Duet 2 – Released 2011 – Not Compatible with Windows 10 Duet FireWire – Released 2007 – Not Compatible with Windows 10 Groove – Released 2015 – Compatible JAM 96k for Mac & Windows – Released 2016 – Compatible JAM 96k for iPad & Mac – Released 2014 – Not Compatible with Windows 10 JAM – Released 2010 – Not Compatible with Windows 10 MiC 96k for Mac & Windows – Released 2016 – Compatible MiC 96k for iPad & Mac – Released 2014 – Not Compatible with Windows 10 MiC – Released 2011 – Not Compatible with Windows 10 ONE for Mac (Silver version) – Released 2016 – Compatible (November 2017) ONE for iPad & Mac – Released 2013 – Compatible (November 2017) ONE (first generation) – Released 2009 – Not Compatible with Windows 10 Quartet – Released 2012 – Compatible (November 2017) 看看以後Apogee的硬體會不會漸漸開始都支援PC/Mac
不好意思~好奇關於 Apogee 的『Breakout Cable、Line input 阻抗只有 5k ohm--當遇到阻抗大於 5k 的 +4dBu 訊號會有點麻煩...』的說法~ 到底是哪些硬體會送過於 5k ohm? 專業音訊器材在電學設計的工程師(或說在溫室裡的錄音室等級器材) 至少我用之我知,Apogee 的錄音介面真的對輸入端極端挑惕與機車! 想用 TRS 假裝 XLR 訊號偷渡錄音, Apogee 會活生生擋下不給支援,因為它完全知道 XLR 被設計不同於 TSR 之初的使命。
https://www.suhr.com/electronics/tone-tools/suhr-reactive-load/ Balanced Line Output Impedance: Less than 6KΩ Unbalanced Line Output Impedance: Less than 6KΩ 這台官網改過數值了,兩年前官方資訊是10kΩ 。 不過網頁下載的說明書上還是標: Balanced Line Output Impedance: 10KΩ (Maximum) Unbalanced Line Output Impedance: 10KΩ (Maximum) 我之所以會很在意Input阻抗就是從這台送訊號到RME Babyface Pro的XLR Input=5.6kΩ時發現的。 我之前在當代也貼過這台的官方說明:不要插到低於5kΩ的Input,"you would probably get a bass loss and distortion." http://www.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threads/suhr-reactive-load-含開箱及測試音檔.218518/page-3#post-793789 或許送超過5kΩ訊號的硬體稀少,但遇到了就很麻煩。 像我那時還好Babyface Pro的Hi-Z有470kΩ並能調成+4dBu,不然2016年沒太多類似Suhr這台的產品,我就只有換錄音介面才能解決。 (雖然我幾個月後還是換了錄音介面...)
如果您是說明K跟M要大寫,老實說我也搞不太懂到底要大寫還是小寫,不過Google搜尋一下好像大寫比較正確? 日文Wiki是標小寫,不過Wiki的可靠度...嗯~ https://ja.wikipedia.org/wiki/オーム#.E7.AC.A6.E5.8F.B7.E4.BD.8D.E7.BD.AE 不過RME、SPL它們的k是小寫,甚至說明書都是: http://www.rme-audio.de/en/products/babyface_pro.php Input impedance balanced: 2 kOhm, 5.2 kOhm with PAD Input impedance unbalanced: 1 kOhm, 2.6 kOhm with PAD https://spl.info/en/products/interfaces-converters/crimson-3/specifications.html Line Inputs: 10kohms unbalanced, 20kohms balanced Instrument Input: 1.1Mohms
關於 kK、mM、bB 單位大小寫,至少我知道寫程式時,單位數據函數國際規格是用大寫~ 這題外話~ 您知道的文章,中文與音文之間是要加入空白鍵的嗎?(你看我轉貼時都幫處理過) 這還是題外話~ 重點是 Wiki 我也編寫過些垃圾~(豎琴記譜法類的,現在看看覺得崩潰想重寫) 結論,這世界很多人大小寫都亂用,看得懂就好。
感謝熱心分享。 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以嚴謹聞名的兩間德國廠商RME、SPL會不去考究這個問題,但英國廠商Prism Sound跟Audient也是標小寫: http://www.prismsound.com/music_recording/products_subs/lyra/lyra_spec.php Input Impedance 14.5kΩ https://audient.com/products/audio-interfaces/id22/tech-specs/ INPUT IMPEDANCE (Line):>10kΩ Balanced 但Universal Audio就標大寫,所以我猜歐洲廠商都是標小寫(僅限Ω的k),而美國廠商都是標大寫? 或許論文會需要這麼嚴謹,但從國際大廠台積電的官方新聞稿都沒有完全這麼做來看,我想一般使用應該無需太在意吧? http://www.tsmc.com.tw/tsmcdotcom/PRListingNewsAction.do?action=detail&newsid=THPGGOHITH&language=C
我來推一個IK Multimedia的iRig Duo, Win/Mac/iOS通吃 http://www.ikmultimedia.com/products/irigproduo/ 便宜好用, 2ch, 可AA電池供電, 有獨立耳機輸出(iPhone福音), MIDI I/O(玩模擬軟體可接control pedal) 前陣子註冊還有送AmpliTube 4 Deluxe (我看到真是吐血三尺, 還好我是用BiasFX沒投資在這) http://www.ikmultimedia.com/products/amplitube4deluxe/ 要嫌的話就是開phantom power吃電有點兇(鎳氫AA約三小時), 供電線沒有附贈, USB/Lightning連接線也是7pin mini DIN轉的特規品, 弄丟弄掛會有點麻煩. 還有規格比較落伍的取樣頻率只有44.1/48kHz 還有一點有趣的是這玩意兒竟然是在IK本國製造, 消費電子產品已經不知道幾年沒看到Mad in Italy了啊!
很有趣的錄音介面...聽說是台灣廠商,但沒在台灣賣~(大笑) MiDiPLUS "STUDIO 2" & "STUDIO m" 日本人的評測:http://av.watch.impress.co.jp/docs/series/dal/1086242.html 外觀很台灣風格--你總會覺得在哪邊看過類似的造型。 測試數據除了THD+N之外其餘都很亮眼,頻率響應非常漂亮。 價格便宜:STUDIO 2賣日幣12,420円、STUDIO m則為9,720円。 驅動跟SPL一樣都是請德國公司PLOYTEC寫的,似乎是基於ASIO4ALL發展而來。 雖然C/P值頗高,但基本上它只要沒在台灣正式鋪貨我就當作沒這台... 看過幾間台灣廠商--或者以台灣人為主導的廠商--似乎都有不太在自家市場推廣的通病,我個人對這點很感冒,所以這類廠商我都當空氣... 而且官網設計得很...8bit...
你好,想請問一下我比較適合Babyface Pro還是Twin MKII SOLO?(抑或是Duo?) 我的情況是我大多都在做電子音樂,目前有一個MIDI Keyboard配軟體音源,加一副HD25-1 II。未來會想要加一軌vocal,還有硬體音源(短期內一個吧,硬體音源很貴的XD)。我查了一下Duo就只是比solo多一個運算核心,可以處理比較繁重的real-time運算,看起來我應該用不到Duo對吧? 那麼請問我的形情用Babyface pro還是Twin MKII好呢?感謝
1.恕我冒昧、有沒有考慮先升級耳機或喇叭? 2.如果您會用到UA的Plugin,那DSP多一點比較保險,印象中Solo能開的Plugin很少。 3.以耳機為主要混音工具的話,UA會比較好用一點,但RME跟UA在聲音的取向上不太一樣,建議聽過之後再決定。
1. 歐抱歉我忘記提了,耳機目前暫時不升級了,下一步是會買喇叭 2. 目前沒在用UA的plugin,如果沒有選Twin我大概也不會用,不過聽說評價都很好就是了 3. 在還沒買喇叭之前都是以耳機為主 所以看來我要找個時間去實際聽一下囉?
因為2017年底到2018年初出了三台我覺得很有競爭力的機種,所以我稍微修改了300~600跟600美金以上的推薦名單。 Antelope Audio Discrete 4 https://en.antelopeaudio.com/products/discrete-4/ PreSonus Quantum 2 https://www.presonus.com/products/Quantum-2 Universal Audio Arrow https://www.uaudio.com/audio-interfaces/arrow.html
我現在看小台錄音介面反而會先考慮穩定和速度快 不足的部分再另外擴充 例如接前級 效果器裝電腦 Latency 太慢真的無法順心的作業 做甚麼都卡 軟體相容性差 當機整個就傻眼 以整體價格考量 買大台的rack反而最省 前級 輸出品質 接口數 全部滿足 不用像小台要東接西接 線材耗損 故障排除 以後都是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