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音樂創作紀實:打擊樂曲

本文由 掌門人2007-07-26 發表於 "打擊樂器" 討論區

  1.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4
    小弟去年有幸受邀為南管音樂會演出創作,因而寫了一篇記錄。對這裡打擊樂手比較有興趣的是,我因場景需要寫了一個比較現代兼傳統感的打擊樂曲:樂手用到五個人,都是傳統樂器。大家可以聽聽看,也歡迎一同討論音樂、創作及打擊樂器等!


    >> "大神魃" 打擊樂章 mp3 試聽(Chao-Jan Chang/張超然, Copyright 2006)

    >> 原文 "南管音樂創作紀實:
    http://www.modernmusician.com/index.php?story_id=897




    相關樂譜、記譜:
    [​IMG]



    [​IMG]




    PS:我不清楚上面寫到例如手繞鈸的真正學名。
     
    Last edited: 2007-07-26
  2. Aesculapius

    Aesculapius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7-03-13
    文章:
    137
    讚:
    0
    講手繞鈸可能比較偏向台灣地區的說法,在中國必須要看尺寸甚至地區的形狀有很多不同的名字

    小弟聽了您所提供的mp3與譜例,對您可以編寫出以國樂打擊樂器為主的現代音樂感到非常的敬佩,不過我個人的感想,您寫的是非常成功的"現代國樂",如果能夠把國樂的組成特色更加強,而不是只採集它的音色會更好

    舉例來說...像譚盾的"地圖"就保留中國許多地方打擊樂器的原始型態,在配上自己寫的管弦樂,在台灣的南北管中,會同時使用上大小鑼與您所指的手繞鈸,在樂曲中扮演提示與轉折的關鍵,鑼鼓陣又是另一種情境與創造氣氛的編制,小弟認為可以參考這樣的編寫方法來加入在您的樂曲中,再作一些現代音樂的技法,這樣可以讓您所寫的打擊樂器部分更有樂器本身扮演角色的定位與特色

    如有冒犯多請見諒...
     
  3.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4
    Hello Aesculapius,


    你的意見我覺得很有趣、很有討論的空間。能這樣討論真的很有建設性,哪來的冒犯?特別是小弟本希望在 "當代" 的論壇可以多談音樂,而非只是在器材上打轉。

    關於上述主題,我分兩點來說明我的想法。

    1) 事實上你說到的對我而言並不只是處理的手法,而牽涉到音樂觀。我常說藝術根植於 "偏見" (或說偏好、觀點) 即是如此的。以譚盾而言,他一些作品是我相當佩服的,但也有別的東西是我不以為然的,後者就牽涉到藝術觀。

    例如在新音樂中,我並不會想將傳統的東西用編排、保留、直接使用到新音樂裡。個人認為那固然很容易就聽懂了、知道欣賞切入點,但往往能給人的深度比較有限。因此若涉及傳統,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文化、音樂上的 "意",而非傳統樂器、樂器角色、甚至拼貼的 "形"。以上世紀前半葉作曲大師巴爾陶克 (Béla Bartók) 而言,他固然熟知民謠,卻沒有用到民間樂器、民謠,或甚至寫民謠風的音樂,同時代的人甚至誤以為他寫的是無調音樂。但最終我們之所以聽出他音樂的趣味是在於他將民謠最內裡的東西,深植在他現代感的作品裡。


    另外我個人並不太在乎創作的倒底是哪一種音樂、樂風....。我覺得對一個作曲家而言,比較重要的是在某個時間內,音樂是否是興趣盎然的,在時間與情緒等上的經營是否是吸引人的。至於音樂的分類、風格斷定則是樂評家的事。

    當然,再次說明藝術根植於偏見,這是音樂觀的問題,最終導致手法上的不同。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參考小弟為作品 "性愛的祕密" 專輯所寫的文章。
    http://www.modernmusician.com/index.php?story_id=793



    2) 有時人們會沒注意到作品一開始的屬性是什麼,因而在此一聊。

    文中提供的作品是 "委託" 作曲,它和作曲家自由創作意義不太一樣。小弟認為 "委託" 創作是一種 "工作",創作者有多少種想法都不是最重要的,它最重要的事是委託者滿意。當然,若創作者被允許天馬行空,或自己能從中賦予新意、找到樂趣,甚至連聽眾也滿意那是最好的狀態。

    以間奏曲而言,音樂是比較傳統性的,即使有大約 3 句旋律上接近民謠或國樂的句子,並且最後出現了大六度的音程。它的目的在於和其他的演唱音樂連貫。上面聊到的打擊樂曲則不然,它要營造的是符合其場景,並因為是打擊作品,被允許無需限制在傳統的範疇。

    大神魃作品其實是有劇情的故事 (因篇幅考慮,我在文章內沒寫清楚),述說魃造雨解決乾旱後,最後造成水患,後來人民則驅趕、送神,以及魃的感觸等。所以打擊樂曲的目的在於營造村民驅趕魃的過程。換言之,我要做的並不是我想將這些樂器、聲音、節奏怎麼樣,而是在已有樂器的組合、演出者的能力、有限的練習時間等考量下,營造出符合劇情場景的音樂。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我可以自由地發揮,然而終究不是我想如何就如何。也就是說,若小弟今天可以自行書寫這些樂器的音樂,結果是一定不同的。

    如果是我個人來創作,我想我會比較有興趣在比較線性、比較像說話音節那樣陰陽頓挫的節奏處理,並且層次較單薄的手法,或者在空間感上做些手腳。當然,這並不表示我在這次的委託創作中,我的意念是受到扭曲、限制的。

    所以這段打擊樂曲,以上述考量等,它隱含著村民聚集、驅趕、溝通、全力驅趕、混亂,平靜送行的氣氛。我只是將節奏組合、獨奏、合奏、對話、loops、不對稱 loops.....等,包含音色的控制等用在其中。這些技法自然不是只收集音色,而所有的技法是服膺在所需要的氣氛這個前提下。



    希望這樣說明有助於釐清小弟的想法,也歡迎繼續討論!

    Cheers!

    PS:手繞鈸是我自己說的,固然如一般打擊樂器有尺寸、形狀的差異,一般在台灣好像都叫小鈸。或許也沒有統一的學名吧.......
     
    Last edited: 2007-07-27
  4. 艾瑞克

    艾瑞克 鼓版工友

    註冊日期:
    2004-03-02
    文章:
    498
    讚:
    0
    文中提供的作品是 "委託" 作曲,它和作曲家自由創作意義不太一樣。小弟認為 "委託" 創作是一種 "工作",創作者有多少種想法都不是最重要的,它最重要的事是委託者滿意。當然,若創作者被允許天馬行空,或自己能從中賦予新意、找到樂趣,甚至連聽眾也滿意那是最好的狀態。

    個人是很贊同這樣的想法.因為要配合需求所做的東西.跟自己想做的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就好像是在錄音室做錄音的工作一樣.還是要配合製作人的想法.不能自己想怎樣就怎樣.
    當然這是可以溝通的.只是角色的不同.
    在了解創作者的想法後.就比較能了解它的意境及想要表達的看法.
    如果不知道.有時還真的摸不著頭緒.只能盡量去揣摩作者的想法.或是從技巧上去研究了
    雖然從事打擊的工作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這類型的音樂還真的沒什麼接觸.
    (除了從小打的舞龍舞獅的以外)
    或許打爵士鼓太久已經很習慣有低頻的聲響.這段mp3我聽了幾次總覺的頻律上好像少
    了點低頻的打擊.或許會有更大的空間層次以及較緊張懸疑的感受.
    不過我還是很配服掌門師兄的功力.要作這些真的不容易.
    對於作曲家的想像空間.這也是我比較欠缺及有待加強的部份.....
     
  5. 5c2f

    5c2f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3-03-16
    文章:
    174
    讚:
    0
    掌門師兄的手繞鈸,有分大鈸及小鈸~~

    我反覆的細聽,胸襟有著莫名的感動,
    一直以為很少有人像我這麼喜歡戲曲~今天也見識到同好的痴

    坦白說我會用創作的角度來聽這段音樂
    因為樂器中只有用下四管[四塊,雙鈴],少了上四管真是不能叫南管樂

    Aesculapius兄稱現代國樂真是貼切

    我迷打擊樂甚至連梨園,高甲都列入研究的範圍
    基本上掌門師兄的音樂一聽以有我想像中的意境
    因為南鼓在文武場代表的是角色劇情的更換.

    根據陳濟民老師所述约有七
    1:雞啄栗~2/4拍,節奏活潑~又有單啄,雙啄,慢啄.運用於行走;過橋;上下樓等
    2:大邦鼓~2/4拍,節奏穩定~用於老生或小生出場,也有大跳使用[一般有顛槌及半顛之分~使用於起唱與雙開]
    3:小邦鼓~2/4較慢弱~雷,雨,風,流水等情境[當然也使用在大旦,小旦,老旦]
    4:擂鼓~節奏自由,連續滾打顯示情緒上的激昂.也使用在機驚鼓的果效
    5:滿山鬧~3/4較輕鬆但音色變化多;用於特殊表演動作
    6:假煞鼓~2/4節奏稍快;用於各種表演動作如跳躍,磨墨或唸白[四唸白,3腳白等]
    7:真煞鼓~2/4較慢,用於腳色入場

    不過我倒覺的傳統與現不一定非切割不可;現代音樂有現代的語彙~傳統樂器加入現代語彙倒像似現代古典美女.雖不見得人見人愛~但起碼我個人是喜好的~

    我喜歡這樣的音樂可任我天馬行空任憑想像,可惜掌門人最後又洩底;不過也無損我的想像空間
    倒是記譜方式真是讓我學習了一課
     
  6.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4
    艾瑞克剛好說到重點,小弟在 "南管音樂創作紀實" 一文中寫到:

    其實缺乏低音樂器是華人音樂/樂器的普遍情形 (或說問題),例如國樂器/民族樂器裡因為低音樂器不足,只好改良大提琴、定音鼓,或甚至將西方樂器直接拿來用,如 doublebass。

    傳統的下四管樂器是打擊樂器 (四塊、叫鑼、雙音 (雙鈴)、響盞),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低音可言的。用足鼓應該是從梨園戲之類拿來用的,如上述也只能到 200 Hz 上下,而音量也不大,所以談不上什麼低音。

    小弟當時的確有想過用大堂鼓之類的樂器,但考慮到 "想像的場景" 應該比較接近村民拿著、提著樂器/發聲響的東西敲趕故事中的魃,所以不太想加入像大堂鼓這樣的樂器。另一方面,我覺得創作音樂來說,有時候像解決問題或接受挑戰,那也是一種樂趣。能在頻率不是那麼完整 (或說順手) 的情況下,依然寫出有效、乃至興趣盎然的音樂也是一個有趣的事。




    謝謝 5c2f 兄的欣賞!說的沒錯,這段音樂是 "場景所需的音樂",因打擊使然,被賦予更多的創作空間,才會做成那樣。的確不能算南管音樂,在聽覺上是比較接近現代國樂,因近代的國樂實驗性比較強。

    暫時不談打擊樂曲,小弟要聊的是我覺得許多人會將南管音樂似乎一定要有上四管或下四管樂器來做區別。事實上我個人覺得如果真要創作南管音樂,應該在乎的是那種音樂音色上陰陽互補、端正平和乃至雅緻的特質,而非所用的樂器或常用的調式等。

    這也是為什麼小弟告訴我那些做傳統音樂的朋友不要太執著於 "外型" 或傳統,因古人之所以那樣用不但有其原因、時代背景,且也不是一開始便是如此的。遵循的結果反而失去音樂風格該有的生命力。他們要找的傳統音樂 "出路" 剛好在他們已知、熟悉的領域...."之外"。

    =====================================

    PS:各位朋友可以讀一下那篇文章,不要忘了聽另外一首演奏曲!Cheers!
     
    Last edited: 2007-08-01
  7. 5c2f

    5c2f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3-03-16
    文章:
    174
    讚:
    0
    掌門人既開了頭,想來這話題討論會很有趣.不過我們先談一下關於南管的性質吧!
    南管樂基本上是由指,曲,譜3部份組成.何時傳入台灣倒是眾說紛紜,但可確定的是台灣最早的南管社應該是1695年的[鹿港雅正齋]
    南管樂器有上下四管以及拍板,玉噯[小嗩吶]
    南管音樂以蕭定調~南管管門[即調別]有四種分別不同的宮位.
    撩拍從七撩拍[有稱為一板七眼]3撩拍,快3撩,一拍一撩,疊拍,慢頭慢尾
    共6種拍
    南管曲的曲名標示也非常有趣,是以正曲詞的第一句或第一分句為曲的名稱~除了標示曲名還要標示管別
    我只大略提些
    南鼓本身是梨園戲沒錯,[七邦鑼仔鼓]鼓邦及是用南鼓與小鑼.

    我很認同您所言:[事實上我個人覺得如果真要創作南管音樂,應該在乎的是那種音樂音色上陰陽互補、端正平和乃至雅緻的特質,而非所用的樂器或常用的調式等。]

    但實質上區域音樂有其特有的文化及聲音,是無法取代的~好像高甲戲是南管音樂系統,但音樂的主體性不同及其他因素,故而又不屬於南管了

    記得馬修連恩有一片海角一樂園,內容有一曲是取樣自南管的曲牌[短相思]我非常喜愛這片創作[???]但我會覺得這樣的音樂屬性不能稱為南管~稱它們世界音樂或許貼切
    我相當認同音樂在於神韻,不須太在意樂器上的使用
    但如果以學術性的研究~我還是蠻堅持嚴緊

    好比說即興是爵士樂的重要元素~但是你不能說即興一定是爵士樂

    補充一點
    就音樂的創作而論~掌門人倒是可以試試用缽~大小不同的缽不僅有音韻上的變化~她的低頻也一定會讓你刮目相看~~
     
    Last edited: 2007-08-02
  8.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4
    To:5c2f 兄
    這是一個很好的討論,非常感謝詳細的內容。你提到關於樂器、七撩拍等我是知道的,不過你可能過度解讀我的原意。做為一位關心文化的創作者,我不會不知道特有的文化及聲音等之於音樂的重要性。只是身為一個創作者,一直以來我有興趣的是在內涵而非外在的形體,但那並不表示我認為外在、熟悉的形體、文化等是不重要、不需要考量的。

    無論如何,關於音樂、藝術我覺得每一代的創作者都應該盡其能去延展它們的生命 (雖然我對南管音樂的未來是悲觀的.......)。每個個體或許會有不同的觀點,數年來我的音樂觀也常常推翻過去的自己,而唯一驗證的方式只有繼續創作而已。

    Cheers!

    PS:小弟也收集了不少缽,不過還沒有那種超大的。
     
    Last edited: 2007-08-02
  9. 5c2f

    5c2f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3-03-16
    文章:
    174
    讚:
    0
    掌門師兄~
    我先為我解讀的致上歉意.~~~

    其實我對戲曲音樂倒不覺得悲觀
    我約在6~7年前開始嘗試在流行樂或爵士樂裏加上戲曲特有的器材或語彙~其實每次都有得到一些回想
    我也嘗試幫一些舞集編寫打擊樂
    最近更嘗試幫古典吉他手林家煒的新作錄音
    他的作品以中東,彿朗明哥及拉丁與古典新編等
    我都會做嘗試~

    唯一遺憾是我很難找到其他旋律樂器一起研究,不過我都以好玩居多.所以也不太在意
    倒是掌門人身旁有那麼多的優秀樂手~如果能以新的面貌或方式呈現,我相信站上世界舞台應是時間問題

    加油吧~~~掌門人
     
  10.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4
    To:5c2f 兄
    你的相關經驗應該是挺豐富的。如果可以的話,也張貼一些文章、音樂檔案等,這樣可以一同交流。除了交流可以知道他人的觀點外,有時候也可以改善小眾文化裡常單打獨鬥,不容易形成力量的情形。

    另外你提到樂觀、悲觀一事,我上一則留言是單指對南管音樂的未來是悲觀的,而非指其他的傳統音樂,或傳統音樂的素材用到其他類別藝術裡。後者的使用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當音樂的本質難以突破時,融合就是一個方法。這在世界化的過程中也可以在不同的藝術領域裡看到。

    小弟對南管音樂未來感到悲觀的原因主要是對其生態的短暫觀察。一方面音樂和任何一種藝術,甚至生命/有機體是一樣的,如果沒能不斷變化、成長,就只是保持、演奏舊曲目,事實上這和將古文明的遺物搬到博物館裡展出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然而更重要的是,像今日台灣二十多到三十幾歲的專業南管樂手也只有不到二十人左右。人數太少不但導致無法形成產值、良性競爭等,加上若這個世代裡沒能出現有領導能力的人出現的話,台灣即使有音樂院的傳統音樂系,大概在這一兩代人才退出舞台後,南管只怕也就到此為止了。

    不過這只是我的猜測,或許會有不同的變因,特別是中國也許有培養南管人才的可能性吧!。
     
    Last edited: 2007-08-03
  11. 帕構

    帕構 Member

    註冊日期:
    2005-09-24
    文章:
    154
    讚:
    0
    wonderful

    [FONT=新細明體][FONT=新細明體][FONT=新細明體]精彩的南管打擊[/FONT]... [FONT=新細明體]越聽越有趣[/FONT] ... ([FONT=新細明體]那位負責輪鼓的先生真是[/FONT]... ><. .)
    [FONT=新細明體]希望有機會能跟這位老師拜師學藝一下~~ 賀力害”[/FONT]
    [FONT=新細明體]水...!![/FONT]


    ([FONT=新細明體]南管的打擊系統原來也是這麼的複雜[/FONT]…)


    [/FONT]
    [/FONT]
     
    Last edited: 2007-08-05
  12. 5c2fbh

    5c2fbh Member

    註冊日期:
    2007-08-20
    文章:
    175
    讚:
    0
    掌門師兄~前些時候回到故鄉,發現有幾個家族中的小朋友;竟然拿幾個鐘敲敲打打[以拿調砣],意外發現真的有很低頻的喔~
    爬了好久終於有找到這篇><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