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篇]我的窮人錄音卡

本文由 jasonh77tw2006-12-12 發表於 "錄音、MIDI、音樂製作" 討論區

  1.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 數位輸入實做 --

    抱歉....這一篇的內容後來發現有一些問題沒有考慮到,實際使用會有問題,等我找到解決方案後會再更新內容。
     
    Last edited: 2006-12-15
  2.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kx 與 Cubase--
    最近開始有一些朋友也開始試著用 Live! + kx 錄音,不約而同的都問我一個問題 - "如果用 Cubase 要怎麼設定 ?" 很明顯的 Cubase 可能是現在相當主流的軟體,不過偏偏以前我都只有用過 CoolEdit/Audition,所以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今天好不容易弄來了 Cubase,裝起來果然碰到不少問題,好在後來都解決了,這裡就提供一個 kx + Cubase 的應用實例給大家參考。

    [​IMG]
    <圖一 DSP 結構設定畫面>

    這組設定可以提供以下功能:



    1. 一組類比輸入
    接收來自音效卡 line-in 或 mic-in 的聲音,可以用 mic-in 直接錄小型電腦電容麥克風的聲音,也可以用 line-in 接 mic-pre、guitar-pre、綜合效果器等。​

    2. 一組數位輸入 (Coxial/Optical SPDIF In)
    可以接收來自另一張卡的訊號 ,藉以獲得第二組類比輸入。​

    3. 一組標準 WAVE 輸入 (FXBus 0/1 Wave)
    所有 Windows 一般性的多媒體軟體如 Windows Media Player、各種事件音效、語音聊天軟體等等所發出的聲音都是從這個元件輸入 DSP 系統。​

    4. 兩組 ASIO 輸入 (FxBus 2/3 4/5 ASIO)
    可以提供兩組 ASIO 返回的監聽,在這個設定檔裡面,我把 Cubase 的主輸出設定在 ASIO 2/3,所以 Cubase 的輸出可以經由 ASIO 2/3 送回監聽系統,而 ASIO 4/5 可以留給其他能使用 ASIO 的軟體使用,例如 foobar。​

    5. 串聯式效果及併聯式效果
    在類比輸入之後我掛了一串的效果器,目前的設定是適合 Vocal 使用的效果器,也可以視需要更換成適合 Guitar 或其他樂器的效果器。此外也提供一個 Send/rtn 式的 reverb 效果器。​

    6. 六軌立體聲混音器
    這整個 DSP 的控制中心是這就是這個混音器,輸入就來自前面提到的六個元件,每一軌可以設定音量,以及是否監聽、是否錄音,輸出則包括一組監聽輸出、一組錄音輸出,及兩組類似一般混音器 AUX 功能的輸出,我把其中一組拿來送訊號給 reverb 效果器。​

    7. 實體輸出
    包含音效卡上的錢前置輸出 (綠色) 和環繞輸出 (黑色),5.1 的版本還有中央及低音輸出 (黃色),但在這裡這些輸出不是拿來做環繞輸出,我把前置輸出和環繞輸出加上了獨立的音量控制,前置聲道有經過耳擴晶片可以拿來接耳機監聽,環繞聲道雖然推不動耳機但是音質較好,可以拿來接監聽喇叭。SPDIF 輸出可以把監聽訊號送到 AV 環繞擴大機,或是把錄音訊號送到其他外部錄音設備。最後還提供一個 Windows 標準錄音元件,一般性的錄音軟體包括 Windows 附送的一分鐘 "錄音機",非 ASIO 錄音軟如 Audacity,或是語音聊天軟體都可以經由這個元件錄音。​

    8. ASIO
    最後當然少不了 ASIO 輸入功能,kx 在每張 Live! 上可以提供 16 個 ASIO port,我只有設定 8 個 (四組立體聲),實際有定義內容的只有三組。ASIO 0/1 錄的是類比輸入 PRE EFX 的訊號,就是完全未經處理的類比輸入。ASIO 2/3 錄的是來自數位輸出的訊號,而 ASIO 4/5 錄的是經過六軌混音器 POST EFX/MIXDOWN 的訊號,內容跟前面提到的 Windows 標準錄音元件是一樣的,只是透過 ASIO delay 可以縮短到最小。​
    原則上這個是綜合兩個向我詢問的朋友的需求設定的,應該也符合大部分人的需要,就是可以錄 Vocal、Guitar 搭配VSTi 的其他伴奏,下面會附設定檔的下載網址,可能只有同樣使用 CT4830 的朋友可以直接套用,其他朋友可能要重新 check 一下所有的輸入/輸出單元及 ASIO control panel 有沒有跑掉。此外這個檔案是在 3538k 下設定的並且有用到 ufx 插件的元件,所以在套用前也要確定一下您的 kx 版本是否為 3538k,並且確認是否已經安裝 ufx。

    http://www.drivehq.com/file/df.aspx/publish/jasonh77tw/My%20Documents/MM/061214015910.kx
    (請點滑鼠右鍵另存目標)

    關於 ASIO 的設定及 Cubase 的對應設定,明天再繼續~

    --接下篇--
     
    Last edited: 2006-12-20
  3.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 Live! with kx ASIO 錄音番外篇 - SRC 的問題 --

    之前我好像沒有特別強調過這件事情,不過大家要留意到,如果用 Live!/Audigy 配合 kx 做 ASIO 錄音時,只能在 48kHz 下工作,也就是說在錄音軟體中透過 ASIO 錄音時,只能鎖定在 48kHz 的取樣頻率。

    以 Audition 來說,整個 session 只能有一種取樣頻率,所以如果你希望在 Audition 裡進行錄音的話,只能把整個 session 設成 48kHz,假如說你有其他以前,或其他來源的 44.1kHz 音軌要放在同一個 session 裡時,Audition 會自動強制把這些音軌 SRC 成 48kHz。Cubase 好像可以容許 project 裡面有不同的取樣頻率,所以在 Cubase 裡錄製的軌道必須是 48kHz,而外部匯入的音軌可以是其他取樣頻率,但是最後 mixdown 的時候,還是得經過 SRC 處理成統一的取樣頻率。

    問題是,Cubase 或 Audition 內建的 SRC 功能品質都不算好,所以如果你的 project 或 session 是整個從零開始的話,最好到完成 mixdown/mastering 都保持 48kHz 的格式,完成後,再用專門的 SRC 軟體把 48kHz 轉成 44.1kHz 以便燒錄 CD,這樣可以避過錄音軟體內建相對來說品質比較差的 SRC 演算法。

    但是如果你的 project 本來就是 44.1kHz 的,只是要補錄一兩軌回去的話,我建議可以先暫時把 project 轉成 48kHz 的,待補錄的音軌完成後,再把這個音軌獨立拉出來用專門的軟體 SRC,然後再放回原本 44.1kHz 的 project 中進行混音,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 SRC 次數。

    講到這理順便介紹一個性能相當優秀的 SRC 軟體 - R8brain。其實已經有滿多地方都有在討論這個軟體,只是我在當代搜尋一下沒看到這個關鍵字,所以就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R8brain 在很多商業/非商業 SRC 軟體的評比中,都有相當優秀的成績 (算有前三名吧,這東西很難比,因為沒有一種演算法是完美的一定各有缺點),更好的是 R8brain 是完全免費的。這裡有他的下載路徑:

    http://www.voxengo.com/files/Voxengor8brain_19_WinGUI_setup.exe

    事實上 Voxengo 這家公司還又更強的付費版本 R8brain "PRO",號稱具有更完美的超低相位失真,不過因為這是要付費的,而且免費版就已經遠超過 Cubase 等錄音軟體內建的 SRC,所以 R8brain 已經非常好了。
    話說回來 R8Brain 小贏 SSRC (foobar 內建的 SRC),SSRC 又勝過常見各大錄音軟體的內建 SRC,而錄音軟體內建 SRC 又勝過音效卡上的硬體 SRC。但是之前的文章裡我也提過,在初學錄音的階段、在錄 demo 的時候,當內容本身沒有那麼精緻的時候,SRC 的影響不是那麼的重要。所以,這個番外篇也是供大家參考而已,如果您非常認真、龜毛的對待自己的作品時,您可以信任 R8brain 來處理 SRC 的動作;如果只是在摸索練習的階段或態度,用錄音軟體內建的 SRC 就可以了,也比較方便。

    P.S. 認真、龜毛不是只針對 SRC 動作而已,如果不是從頭到尾每個環節都認真、龜毛,光是用高品質 SRC 不會讓音樂變好聽的∼



    --接下篇--
     
  4. treesheep

    treesheep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09-25
    文章:
    16
    讚:
    0
    推一個認真好文!!!!
    感謝j大細心的解說
    讓大家能夠有個開始的方向!!
     
  5.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感謝鼓勵啦 :)

    不過發現一個意外狀況,原本以為 AUD_EXT 上的 SPDIF IN 可以接受來自外部設備的數位訊號,之前我也是過兩張卡之間可以用這個介面互送訊號,但是 yenlun 兄照著我的說明卻無法把 BOSS GT6B 的數位訊號送進去。晚上我也自己用 CD PLAYER 送 PCM 音訊進去也無法成功。確實的原因目前還在蒐集資料當中,希望很快可以有解答出來 :)


    ---- 經過了 20 分鐘 ----

    大概有點頭緒了,卡上的 SPDIF 雖然訊號格式沒錯,但是電位是 0~5V TTL 訊號,而一般的外部設備是 -0.5V~+0.5V,所以沒辦法讓卡抓到訊號,而解決方案呢? 我再找一下資料,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一定需要一個小電路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可惜了...
     
    Last edited: 2006-12-15
  6. gideonsu

    gideonsu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5-10-25
    文章:
    479
    讚:
    0
    先感謝傑生兄的熱心!

    龜毛很適合形容我... 請問SRC 是什麼? 如何分辨它的優劣 (怎知那個強於那個)?
     
  7.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SRC 全名是 sample rate convert(er),就是取樣率轉換,數位訊號的基本原理就是按照取樣頻率去切割一個類比訊號,然後把這個取樣時間裡的電壓轉換成數位方式記錄。例如說 CD 的取樣格式是 44.1kHz 16-bit,意思就是說把一個類比訊號每秒鐘切成 44100 份,然後把這 1/44100 秒內的電位從最高到最低分成 65536 格來表示。

    其實當初 CD 之所以是 44.1kHz 有個有趣的故事,好像因為格式在制訂時,因為目標的頻率響應規格是到 20kHz,這表示取樣率至少要 40kHz 以上,而當時 CD 的尺寸已經固定了,但是 SONY 總裁希望一張 CD 可以剛好放進一整曲貝多芬九號交響曲 (74分鐘長),所以在容量固定、時間固定的前提下,計算出來的取樣頻率就是 44.1kHz。

    但是這個 44.1kHz 也造成後來很多問題,因為 44.1kHz 不是一個整數,而整數的取樣頻率在運作上會比較自然、好處理一點,例如說曾經也是母帶標準之一的數位 DAT,他的取樣頻率就是 48kHz,現今的電腦音效卡也是 48kHz。但是所有的音樂 CD 最後還是要以 44.1kHz 的形式發行,這時問題就出來了。如果 44.1kHz 把的數位內容直接給 48kHz 的設備播放,聲音就會變高大約 1.5 個半音,速度也會增加 9%,這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就有了 SRC 的需要。

    要做不同取樣頻率之間的轉換,是一個數學的計算過程,但是不是唯一解,有非常多的計算方法,也就是演算法。大致上來說,越快的方法品質就越差,所謂差是可能造成噪音變多、協波失真、相位失真、削峰失真等等。一般音效卡內建的硬體 SRC 因為成本考量,他不可能用複雜而高品質的演算法,所以相對於軟體 SRC 來說,一般消費級音效卡的 SRC 是品質最差的。而軟體的 SRC 根據演算法的不同性能也各有差異,一般比較常被提到的幾個就是 R8Brain、foobar 用的 SSRC、Samplitude 內建的 SRC。R8Brain 和 Samplitude 是用時間換品質的,即使是現在的 PC 也恐怕做不到 real-time 的立即轉換,但是這個問題對錄音後製來說不要緊,而 SSRC 雖然品質稍遜於前面兩個,但是他的速度是前面兩個五倍以上,所以在即時播放的應用上他是比較佔優勢的。

    如何分別不同 SRC 的好壞,一個就是用耳朵聽,但是耳朵或是設備沒有那麼 "利" 的話,也可以從頻譜分析、相位分析看出端倪,基本上就是對 SRC 之前的訊號和經過 SRC 後的訊號作頻譜分析 (直接對數位內容作數學上的分析),比對看看經過 SRC 後的東西是不是多了些什麼,又缺了些什麼,基本上不管多什麼或是缺什麼都是不好的,最理想的 SRC 就是完全不會造成變化,當然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啦。

    如果有興趣知道詳細一點的內容,可以在網路上搜尋 "軟體 SRC 大比拼",可以看到實驗的方法和數據圖形。

    那哪些時候會碰到 SRC 呢? 因為通常大家錄音的最後目的就是要燒 CD 啦∼所以只要整個流程中有一個環節不是 44.1kHz 的就會經過 SRC,例如:
    1. 24bit/96kHz 錄音降到 CD 格式也是要經過 SRC 的
    2. 使用一般音效卡錄音,因為現在 AC97 音效卡內部都是 48kHz 的運作的,所以如果你錄音時設定 44.1kHz 的話,實際上是音效卡偷偷幫你 SRC 成 44.1kHz,這時用的就是較低品質的硬體 SRC,要必過硬體 SRC 的話,方法之一就是用 48kHz 錄音,等整個 mixdown 結束後再一次用高品質軟體做 SRC。

    總之,要降低 SRC 的影響,除了用硬體就支援 44.1kHz 的設備錄音外,錄音過程中要避免使用到音效卡的硬體 SRC、混音過程中要避免不必要的反覆 SRC (也就是盡量減少 SRC 的次數),最後就是使用高品質的 SRC。其實也不用因為害怕 SRC 就非用 44.1kHz 錄音不可,以前 DAT 當母帶的時代,最後壓 CD 也是要經過 SRC,現在數位錄音已經進步到 24/96 或 24/192,最後壓 CD 還是要經過 SRC,所以高品質的 SRC 已經是大家能夠接受而且信任的東西了 :)
     
  8. Mr72

    Mr72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09-07
    文章:
    2,034
    讚:
    106
    故事是這樣的...
    At 1979,, Philips owned Polygram,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distributors of music.,,
    Polygram had set up a large experimental CD disc plant in Hanover, Germany, which could produce huge amounts of CDs within a diameter of 11.5cm....
    Sony did not yet have such a facility. If Sony had agreed on the 11.5cm disc, Philips would have had a significant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market.....
    Sony was aware of that, did not like it, and something had to be done.........
    Sony vice-president Norio Ohga suggested extending the capacity to 74 minutes to accommodate a complete performance of Beethoven’s 9th Symphony on a single disc...
    The long-playing time of Ninth imposed by Ohga was used to push Philips to accept 12cm, so that Philips’ Polygram lost its edge on disc fabrication.....

    不過這故事跟CD的尺寸大小比較有關..跟44.1Khz sampling rate 較無直接關悉.....
    The sampling rate of 44.1 kHz is inherited from a method of converting digital audio into an analog video signal for storage on video tape,...
    which was the most affordable way to get the data from the recording studio to the CD manufacturer at the time the CD specification was being developed...
    A device that turns an analog audio signal into PCM audio....
    PCM could store six samples ..three samples per each stereo channel,, in a single horizontal line,,,,,
    A standard NTSC video signal has 245 usable lines per field, and 59.94 fields/s, which works out at 44,056 samples/s/stereo channel. Similarly PAL has 294 lines and 50 fields, which gives 44,100 samples/s/stereo channel. This system could either store 14-bit samples with some error correction, or 16-bit samples with almost no error correction.....


    至於怎樣才是好的SRC 演算軟體或硬體...
    好的SRC 不會introduce "Alias",,不增加jitter 不因jitter 增加distortion or noise...
    通常從研究SRC convertor的FIR filter design 也能看出SRC的優劣

    此外..不必要的SRC processing 不管upward or downward re-sampling 都可能damage the original audio datas .........
     
  9.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果然 "故事" 是很容易被以訛傳訛的 :p

    44.1kHz 是要和視訊同步的故事想起來我好像也看過,不過看看就忘記了,感謝 Mr72 的分享∼
     
  10.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 SPDIF in 殘念 --

    很遺憾的,在做了一些資料收集後,確實 Live! 上 AUD_EXT 上的 SPDIF 訊號位準和一般商品的 SPDIF out 不一樣,有解決的辦法,但是為了一張 300 塊的卡去搞一個可能比卡還要貴的轉換模組,我覺得就失去了用 Live! 的意義和初衷了。

    不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AUD_EXT 確實可以用來串連多張 Live!,至於兩張 Live! 之間能不能利用 SPDIF 做 4IN/4OUT,小弟近日內會去實驗看看,畢竟如果兩張卡之間只能 2IN/2OUT 的話,使用上的彈性小很多,Slave 卡 (不跑 ASIO 的那張卡) 幾乎只能拿來當類比輸出+效果串,或是當一台純 DSP 效果器,如果能做到 4IN/4OUT 的話才比較有機會把 SLAVE 卡的 DSP 榨出來。
     
  11. gideonsu

    gideonsu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5-10-25
    文章:
    479
    讚:
    0
    所以SRC是不是聲音檔在做低階的數位化 (48k to 44.1) 需要dithering的原因? 另外在幫別人做東西常被要求 "數位過帶" 而非直接bounce, 若原本就是用48/24做音樂, "數位過帶" 音質上會有差嗎?
     
  12. Mr72

    Mr72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09-07
    文章:
    2,034
    讚:
    106
    dither 跟 SRC 是兩個不同的事..
    dither 是data bits processing ,,,SRC 是 sampling rate converting....

    音質有沒有差???
    這樣沒有ref 的問題..答案不管是"有差"或"沒差"
    都沒有客觀的說服力.....
     
  13.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Mr72 的意思是說,SRC 和 dither 是為了不同的目的做的工作。
    SRC 之前講過了,通常就是發生在 48kHz 或 96kHz 要轉成 44.1kHz 的時候。
    dither 則是發生在 24-bit 轉 16-bit 的時候,這是位元率轉換,當位元率轉換的時候,會導入協波失真。dither 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頻的細微散亂雜訊,打散協波失真的效應,當然這個動作也是有代價的,就是會讓雜訊底層提高。

    您會同時碰到 dither 的選項,可能是因為您是從 24/48 的工作檔案轉成 16/44.1 時,同時經歷 SRC 和位元率轉換,所以會看到 dither。

    至於您說的客戶要求 "數位過帶",因為我本身並沒有從事這個行業,我只是從文件、產品規格、說明書和一些自己取得的設備、經驗互相驗證,所以不是很明瞭這是什麼狀況。不過根據我的猜測,您的客戶應該是希望您提供分軌的原始資料吧? 這應該類似我們請美工做東西時也會希望他提供完整的 Photoshop 圖層,而不要直接給我們平面化後的 jpg 或 tiff,因為這樣我們還可以自己做一些修改或微調,也可以取出部分元素做做出同系列的感覺。

    至於數位過帶會不會造成品質下降,您可能要詳細的說出您從什麼樣的設備什麼樣的格式,經過什麼方法過帶到哪裡才能知道喔。
     
  14. Mr72

    Mr72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09-07
    文章:
    2,034
    讚:
    106
    jasonh77tw同學...

    48 . 96 or 192 downward to 44.1 是SRC,,,
    44.1 .48 to 96 or 192 的upward resampling 也是SRC...
    SRC 的方向並非單一的...

    Dither 跟你的想像或描述有些出入...你可能誤會了...
    Dither must be added before any quantization or re-quantiz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prevent non-linear behavior (distortion)............
    Dithering 是在audio datas interleaving 的過程加入"noise",,改變LSB "Least Significant Bits".or bit depth..以達到平順動態 ,增進音質的技術...
    協波失真 or "諧波失真" (harmonica distortion)是不良的dithering 會導致的後果.....
    Dithering 倒是只有單一方向性,,higher bits 可經由dithering 到lower bit...
    好的dithering 不但不introduce distortion...還可能降低noise floor...

    about the dither in digital audio....
    http://www.digido.com/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14
     
    Last edited: 2006-12-17
  15. gideonsu

    gideonsu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5-10-25
    文章:
    479
    讚:
    0
    最近中文輸入法出問題, 只能用舊注音慢慢打. 抱歉問題問的太精簡了...
    小弟分軌過帶是用 spdif 兩台電腦對錄, 當然 Nuendo 有 過帶功能; export/audio mixdown, 在軟體內一軌一軌bounce當然是快很多, 但通常都不被接受 (良心也會譴責我). 只是 "聽說" 就算是用48/24的環境編曲, 數位對錄還是比直接在軟體裡 "bounce to track" 好, 不知有沒有理論去支持這種說法?
     
  16.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您說的我瞭解 :)

    我只是針對 gideonsu 碰到的狀況舉例而已~
    另外,完全沒有經過 dither 的位元率降轉也的確會造成諧波失真,您貼出來的網頁裡面的圖形也都看得到啊。而 dither 要降低噪音的總 RMS 值恐怕是有困難的,但是若是以 A 加權的噪音 RMS 值,或是以聲音心裡學的層面降低噪音值就有可能了,因為 dither 會把人耳比較敏感的諧波失真,平坦化成不敏感的白色噪音,所以對真正音樂的辨識率會提高,從另一個層面來講也的確是把噪音降低了。

    另外 gideonsu 您的問題是,直接用軟體 mixdown 成音軌,或是在 Nuendo 裡直接播放 project 然後 SPDIF 到另一台電腦錄下來,這樣會不會有音質的差距嗎? 以我的認知,如果 export 的檔案格式是 24/48,SPDIF 過帶也是用 24/48,在理想的條件下,這兩個東西的內容應該是一樣的 @@,反倒是在不理想的條件下,SPDIF 應該比較容易出問題吧,因為用軟體 export mixdown 跟 playback,對 Nuendo 來說做的應該是同一件事,計算過程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把結果送去存檔,一個把結果送去音效卡。但反而是 SPDIF 過帶的過程中牽涉到兩台機器數位訊號同步耦合的問題,有可能會發生 jitter。我自己在家裡就試過兩張音效卡 SPDIF 互傳,一張偵測到的是 48kHz SPDIF in,另一張偵測到的卻是 47996~47997 Hz,還會跳動,這時仍然可以儲存成 48kHz 的格式,但系統會怎麼處理這些脫漏的資訊就天知道了 @@

    所以我建議,您可以試試看比對 bounce 和 SPDIF 過帶的音軌,理論上兩個音軌應該要一模一樣的,恩....不過怎麼有效的比對,暫時我還沒有想到,晚一點再寫,看看 Mr72 兄或是其他朋友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大家也可以討論看看。

    總之,假如最後結果是 SPDIF 過帶確實會比較好,那您就乖乖照做囉,如果沒差,甚至是反過來,那您還是直接 export 音軌就好了,這樣有效率得多。客戶的要求有時候並非基於專業,而是基於他們之前跟別人合作時碰到的問題或片段經驗造成的,例如說跟一些印刷產品有關係的 case,常常會聽到客戶說 "給我 300dpi 的檔案",實際上只有解析度沒有尺寸,根本不是一個完整的資訊一點意義也沒有但是再追問下去他可能只說 "我不管,我要印刷的就是要 300dpi,這個你不懂嗎?",這就好像人家請你做一條歌給他,只告訴你他要的檔案是每秒鐘 176kb 的位元率,卻不說他要幾秒鐘還是幾分鐘的音樂,根本一點意義都沒有。但是客戶就是客戶,有力氣的話你可以去教育客戶,但是不一定教得動,所以只要你有辦法驗證自己做出來的東西能達到客戶的需求,而且能確定客戶的需求並沒有其他背後的目的在,那你大可用自己方便的方法作就好 :)

    P.S. 不過我不知道 Neundo 直接 export 的檔案會不會裡面藏有 "export by Neundo...." 之類的資訊,有的話你可以自己在同樣一台電腦裡面過帶一下就好,省得被抓包 :p
     
  17. gideonsu

    gideonsu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5-10-25
    文章:
    479
    讚:
    0
    不知是不是先入為主的觀念還是錯覺, "數位對錄" 聽覺上是比"bounce to trk" 好, 還是堅持一下好了, 反正作一首歌都花那麼久的時間了, 不差那幾小時. 做生意還是講求誠信阿~
     
  18. Mr72

    Mr72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1-09-07
    文章:
    2,034
    讚:
    106
  19.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5
    關於數位對錄和 bounce to disk 之間的聽覺差別,我以前在這邊有提過。雖然我剛發現時覺得難以相信,但的確是有這麼一回事。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年有廠商推出專門做接 auiod interface 的 analog outs 的簡易 submixer,通常是 rack 型,強調盡量 passive,沒有一堆 EQ、AUX 之類。

    這個問題各軟體廠並沒有解釋,因為沒有一家廠商會去承認自家的產品 bounce to disk 的聲音和
    real time mix 時不一樣。我猜想原因可能是在 bounce to disk 時,用的時間比較短,在處理 digital errors、無法整除...時的運算被簡化了。

    解決的方式除了用數位對錄 (最好是 AES/EBU),也可以用上述的 analog mixer,或者軟體設定方式,讓 out puts 繞到裡面再 record 成 stereo tracks,然後用 2 track editor 開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

    1) 我覺得這種差別最主要是發生在軌數相當多的時候,如果軌數不多、plugin、mix 動作少,其實差別並不明顯。

    2) 傳統上錄音盡量讓單獨音軌錄進去的音量接近 0dB (盡量飽滿) 的觀念,我覺得在軌數相當多的數位錄音上並不見得是好的 (其實我想講 "是錯的")。個人認為因為當軌數多的時候,每一軌反而要將 mix fader 拉很低,增加電腦運算、數位 errors 處理的困難,往往軌數一多時,stereo image 很容易就模糊掉了。當然我並沒有真實的數字運算,例如即使 fader 只動一點點,也是需要運算,但我得到的結論大致上是如此的。

    事實上多數音樂本來也不需要那麼多軌,人們開始習慣這樣做也只是因為....科技允許了,然而後者並不必然帶來更好的聲音,如上述 bounce to disk 的音質變掉,與 stereo image 的模糊。
     
  20. jasonh77tw

    jasonh77t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11-21
    文章:
    473
    讚:
    0
    我想對於真正的音樂人來說,只要知道 "過帶" 的品質會 ≧ "bounce" 的品質,就放心的用下去就好,與其花時間去探究其中的差異,倒不如好好的創作音樂,但是對於以工程的角度玩錄音的小弟來說,這正是一個很好的研究題目呀。

    前面掌門人提到的幾種過帶方法,關於經過 D/A A/D 的過帶法會造成音質的差異,我想這個很容易理解,因為在類比的過程中也會自然產生 smooth 的作用,而且數位類比的轉換之間,會帶入 DAC 和 ADC 的音質特性,雖然不能斬釘截鐵的說類比過帶在任何條件下都比 bounce 好,或是好在哪,但是這兩者之間會有差異是必然的。

    不過就 real time mix 和 bounce to disk 的差別,雖然使用者需求面上來講應該是要一樣的,但是既然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有差別,數位訊號的好處是就是如果聽得出分別就一定 "看" 得出分別 (但不見得看得出為什麼)。小弟在從事現在的工作之前,也從事過 programmer 的工作,一般來說,在設計像 "bounce to disk" 這種 "沒有時效性" 的運算工作,是不會做任何省略、忽略或是犧牲品質換取速度的動作,而且一個正常程式的設計再怎麼複雜,基本上也不會出 "錯" 只會變慢而已 (除非耗盡資源,那時就會斷音、當機而不是音質的些微差異了),而 "bounce to disk" 比 real time mix 快在邏輯上也是必然的 (除非 real time mix 有做忽略、犧牲的動作)。

    雖然說理論上應該要一樣,實際上不同還是有可能的,但一方面我不認為 bounce 會有省略的動作,另一方面既然普遍認為過帶比較 "好聽",相信這其中的差異也不是 "省略" 造成的,所以我猜想這中間的差異可能是計算流程的差異造成的,例如在數學上多個轉換函數放前面放後面可能沒有差,但是在數位錄音有限的解析度裡面,孰先孰後的確會造成結果些微的差異,就像 EQ 和 delay 兩個動作一個是頻域操作,一個是時域操作,在數學上 (解析度無限制的時候) 兩者不相干先做那個都一樣,但是在混音時先掛 EQ 再掛 delay 跟反過來最後產生的音軌絕對不會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我想,要證明過帶是否比 bounce "好聽",這個是主觀問題,但是兩者是否有 "差異",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檢驗的,不知道能不能麻煩各位在業界的朋友,或是也親身體驗過帶比 bounce 好的朋友,提供一下你們的操作流程和環境,供小弟做驗證的比對呢? 我希望的資訊包括:

    1. 過程中使用到的軟體和硬體
    2. 專案本身、bounce to disk、過帶的取樣率、位元率
    3. 如果願意提供專案的原始資料供小弟測試更是感激不盡,保證不會將您的作品外流,測試完畢後保證銷毀不留備份 (當然如果是要送給小弟的我會好好珍藏)

    或是有其他您認為有幫助的資料也歡迎提供,謝謝 :)
     
    Last edited: 2006-12-19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