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木頭

[開箱+簡評] RME Babyface Pro

錄音界面測試

  1. 聰明的木頭
    前言:
    當初因為有需要4個Mic Pre及攻頂心態所以買了RME UFX,
    但因為手傷遲遲無法回復、所以現在是用Midi樂器來製作樂曲,發現用不到UFX那麼多I/O,遂萌生了往下降級的念頭。
    一開始是鎖定舊版Babyface,可是實在很難接受它用Breakcable作為I/O連接,還好沒多久Babyface Pro就推出了。

    雖然中間也有考慮過SPL Crimson等它牌機型,不過因為考量到已經習慣RME的操作與音色,
    最後還是以Babyface Pro為目標。

    開箱:
    很簡潔的包裝、不大。
    [​IMG]

    非常會利用空間、說明書幾乎跟紙盒融為一體。
    [​IMG]

    保護盒,就我曾短暫在塑膠射出廠工作的經驗來說、這外盒的質感實在沒有說很好,
    一體成形的扣具在連接處感覺十分脆弱、可能開關沒幾次就會斷掉。
    [​IMG]

    雖然不是照得很清楚、左邊有用來裝Babyface Pro的黑色保護袋,那個質感也是不怎麼樣。
    小地方都感覺得出RME為了讓Babyface Pro能夠守在749美金這個價位所做的成本控制。
    [​IMG]

    目前的工作環境:
    [​IMG]

    -------------------------------------------------------------------------------------------------------------

    與RME UFX之比較:

    外觀:
    • UFX介面簡潔、三顆旋鈕加上了按壓功能很好用,液晶螢幕質感雖好但真的太小...
    • Babyface Pro框體很扎實,但XLR I/O沒有安全扣、按鈕質感不太好,小地方都感覺得出在壓低成本。
    耳擴:
    • UFX頻率很平均、聲音很中性。
    • Babyface Pro在音色上跟UFX沒有明顯的差異,唯低音變少而讓音場感覺變窄、音量似乎也因此跟著小了一點點。
      這應該是Babyface Pro耳機輸出比UFX少4dBu的關係,所以相對影響耳機音色的電壓跟電流都跟著變小。
      低音變少這件事對於只用耳機混音的人(我本人)來說有點危險,有可能會混出低音過多的成品。

    -------------------------------------------------------------------------------------------------------------

    另外這次測試我發現Babyface Pro一個神奇的地方,難道這就是Steadyclock III的強大之處嗎?
    為了混音方便、我習慣Buffer開1024,所以UFX的延遲大概都在49ms左右,
    意即每當我錄製Reamp回來的音軌時、聲音大概都會慢個49ms,
    而Babyface Pro的延遲是47.9ms,照理說應該會是一樣的狀況,結果!!

    [​IMG]

    各位可以發現Babyface Pro完全沒有延遲!!
    沒有延遲!!
    沒有延遲!!
    沒有延遲!!
    我X、真的沒有延遲!!
    咦~這是哪招呀!!
    除了Steadyclock III之外我想不出任何解答,我認為In/Out都在Babyface Pro上所以可能Steadyclock III因此做了修正?

    總之、Babyface Pro光這點就讓我覺得值回票價了~
    要知道每次都得在毫秒下手動拖音軌對齊的感覺不是很好...

    結論:
    Babyface Pro的AD/DA乍聽之下似乎比UFX來得粗糙,但我反倒認為UFX的聲音太過精緻,少了點類比味 。
    而耳機輸出的表現沒有差很多,1/3的價格但耳機輸出卻等值,滿划算的。
    不過缺點是耳機輸出僅+13dBu=39mW into 600ohm,在"低音量"下推300ohm以上的高阻抗耳機時表現會較遜色。

    另外Babyface Pro在音量旋鈕的控制上比較沒有那麼精細,
    UFX轉動一格是0.5dB、但Babayface Pro是2dB(滑鼠在Total Mixs內調整則是1.1dB)
    這樣在混音時很不容易控制音量...

    -------------------------------------------------------------------------------------------------------------

    題外話、此測試中我又一次覺得純用耳機混音很恐怖,尤其是這種Direct Monitoring的錄音界面。
    在調整Total Mix設定時不小心把硬體的I/O串在一起形成Feedback迴圈,當音箱一切到破音、瞬間音量瞬間爆表到-5dB!!
    (我平常用-50dB在混音)
    還好我當時沒戴耳機、不然大概就要領殘障手冊了...那個嗶聲連耳機放遠遠的都聽得一清二楚...
    為什麼會講到Direct Monitoring、是因為Total Mix內各硬體輸出的音量是獨立的,所以就算關掉主音量還是可以監聽到其他輸出的聲音。
    (我只有關掉主音量忘了把其他硬體輸出關掉)
    好恐怖呀...

    ======================================================================

    2016/07/31新增:
    這邊談談RME Babyface Pro的耳機輸出。
    有些影音玩家會把Babyface Pro當成DAC+耳機擴大機,但其實作為耳機擴大機、它對耳機的適應性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我認為Babyface Pro在"小音量"下無法讓高阻抗耳機有足夠表現
    因為我發現從-50dB開始每提升1dB、audio-technica ATH-R70x這副高阻抗耳機的音色就蛻變一次--用蛻變並不為過。

    我剛買R70x時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高音細節不明顯、但這大部分都是我在低音量下(-50dB)聆聽的感想,雖然曾拉到-48dB、但並沒有很認真地交叉比對,
    仔細做了-50~-45.5dB的比較測試後、沒想到差異如此大,測試曲是:Mr. Big的CDFF- Lucky This Time
    • -49dB以下的聽感就如我前面所述,高頻細節不明顯、隨著音量降低音色也會變悶;
    • 但一拉到-48dB音場、頻率、傳真度、細節都明顯不同,很難相信僅僅1dB的差異、音色居然差這麼多,
    • 之後每提升1dB、又會發現音色變得比前面更好,當我拉到-45.5dB時音色表現、高頻細節都令人驚艷!!
    啊、原來日本錄音雜誌評測R70x講的是真的,音色是完全不同次元,特別是高頻的質感!!

    這不是單純受音量增加所產生的變化,因為K702用同樣的音量幅度作增減、音色的變化沒有像R70x這麼誇張。
    我猜很可能還是跟Babyface Pro的6.3mm耳機輸出電壓最大只有4.8V有關,就算升壓應該也達不到±9V或15V來發出夠紮實的聲音。
    若是如此、那R70x的音色變化也就說得通了,畢竟高阻抗需要的是高電壓。

    R70x提高音量獲得足夠推力後的表現"我個人"認為超過K702,但問題是這樣的音量對我而言太大聲。
    因為Reamp占掉了Line out、我無法用Babyface Pro的Line out外接耳機擴大機...
    所以我要換錄音界面嗎...還是等ADI-2 Pro...?

    ======================================================================

    2016/08/13新增:
    因為官方有說XLR In在Gain=0、PAD=On下可以做為Line in使用,不會受到Mic pre的影響,
    所以我一直都把XLR In當成標準Line in使用,但仔細一看規格不是這麼一回事...
    • Input impedance balanced: 2 kOhm, 5.2 kOhm with PAD
    • Input impedance unbalanced: 1 kOhm, 2.6 kOhm with PAD
    最大只有5.2k Ohm代表若接上常見的10k Ohm Line-out就不符合阻抗低出高入原則,
    意即Babyface Pro在不使用數位輸入外接其他裝置的情況下接10k Ohm輸出會產生阻抗不匹配。
    我覺得這算是滿嚴重的問題...有Line-in需求的人最好在購買Babyface Pro前先確定阻抗有無匹配。

    至於阻抗不匹配時對音色有甚麼影響...可以聽聽下面這段音軌,一段是2k ohm、另一段是470k ohm,而輸出阻抗都是10k ohm。
    聽起來比較沒有吉他味的就是阻抗不匹配。
    https://soundcloud.com/taisolo/rme-babyface-pro-impedance-test/s-P1Z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