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體驗談] 混音好壞關係著樂曲會變成狗屎還是黃金...

本文由 聰明的木頭2016-01-25 發表於 "錄音、MIDI、音樂製作" 討論區

  1.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這篇文章是寫給跟我一樣的外行人,作品品質雖難登大雅之堂、但當作比對應該還勉強可以,若文中有任何謬誤還請各位老師不吝指正。>

    分享一下一個外行人最近關於混音的心得,因為我發現自己之前混出來的都是狗屎~XD
    雖然現在混出來的也不是黃金、離真正的商業品質還有很大很大一段距離,但已經足讓我覺得之前耳朵肯定有問題。

    各位可以比較這兩個版本就知道混音好壞究竟會有多大的差異。(因為當代不能直接撥放Soundcloud,還請移駕。)
    ...我一個外行人都可以混出差異這麼大的作品,更遑論真正職業級的錄音/混音!!

    ---------------------------------------------------------------------------------------------------

    關於混音、我做為一個外行人有幾點心得分享:
    1.善用Real-time frequency spectrum analyzer (頻譜分析儀)。
    除非是與生俱來的金耳朵,不然人類的聽覺不只初一十五不一樣、更常睡一覺起來又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善用頻譜分析儀去看各個樂器、音軌、以及2 Mix的頻率,這有助於找出音色的問題點。​

    2.善用EQ。
    每種樂器都有它容易被聽到的頻率、但同時也有容易跟其他樂器互咬的頻率,
    在多樂器混音中如何讓每個樂器都能清楚被聽見而又不會干擾到其他樂器就得靠EQ來處理。
    切記EQ用減的會比用加的來得簡單,有時候某個頻率聽起來變多、並不是真的變多,而是把相對的(周圍的)頻率減少了。
    當然如果原始素材就錄得很完美、或者編曲上配器配得好,那就沒有使用EQ的必要。​

    3.善用Compressor。
    Compressor是我認為最邪惡的效果....
    不僅因為它會根據Attack/Release時間的不同而大幅影響該樂器的音色與存在感,同時也有於2 Mix時將樂器黏在一起的功效。
    把音量壓小這個它原始的功能反倒變得其次...不不不、音壓跟動態的取捨也是門學問呀~
    總之、EQ跟Compressor是混音最重要的兩個效果。(其實Reverb跟Delay也一樣重要,但我功力有限...)

    4.善用中高階的監聽耳機。
    監聽喇叭一對沒超過10萬台幣、加上環境沒有做音場處理的話,最好不要太相信它。
    反而萬元上下中高階監聽耳機能聽到的細節可以打死一對4萬元台幣以下喇叭,而且能排除環境的影響。
    但耳機對音場、空間(系效果)、Punch的表現差、所以要跟喇叭相互輔助。
    切記注意耳機的音量、及勿使用過久。​

    5.跟商業樂曲做交叉比對。
    這非常重要!!
    如我前述、不是每個人都是金耳朵,如果在混音中沒有跟更高品質的作品比較的話、經驗不足的人很難發現作品的缺陷。
    我之前混出狗屎般的作品就是因為沒有做比對。
    而且作了比較之後大概都會顛覆原本對樂曲的認知,例如你以為很兇很猛的降弦金屬歌曲一定低音超多...那可未必~​

    6.不要過度追求音壓。
    若有去聽我前面的正常版、會發現它的音量比現代的搖滾樂小聲不少,因為我並沒有使用Maximizer之類的音壓工具。
    理由請見下面兩張圖,第一張是我這首歌曲波形"最粗"的段落、第二張則是他人作品中波形"最平均"的段落。
    後者乍聽之下很兇、很猛、很爽、很大聲,但其實從波形可以看出動態的缺損。
    我這首歌雖然聽起來不夠大聲,但我就是想保留這種程度的動態,所以音量比做為比對目標的某80s世界名曲要小差不多2.5dB。
    [​IMG]  [​IMG]

    補充:
    應該很多人在第一次聽到用上Compressor / Maximizer來增加音壓的歌曲時都會覺得很棒,
    但其實這有個盲點會讓新手忽略--特別是動態的損失--,就是壓縮前後的音量差。
    一般人的耳朵在A/B Test時很容易被大音量所蒙騙,往往會不自覺地認為音量較大的這邊比較好聽,
    有些型號的壓縮工具會自動修正Output Gain (Make up),也就是說壓得越多音量會越大,容易產生越壓越大聲越好聽的錯覺。
    (第一次使用時壓縮工具則是會遇到壓縮後音量變小的狀況)
    不過當你把兩者的音量調到一致、就會發現壓縮後在音色/動態上的改變,特別是會明顯發現樂曲的空間感變小了。
    所以不管有無Make up功能,使用壓縮工具時記得把壓縮前後的音量調成一致以利比對,加壓是比對完之後的事。

    適度使用壓縮工具可以營造出顆粒感、及扎實感,這點在現代金屬樂上非常重要,但壓過頭讓樂器全部擠在一起就未免矯枉過正了~

    ============================================================================

    很多時候真正能改變樂曲品質的是你的想法/知識、而不是昂貴的器材。
    與其每天想"要買這個、要買那個,要升級器材才能有好聲音?",不如多花點精神去研究、去實驗,這對樂曲品質的提升反而更有助益。
    ...我這首歌除了"吉他音箱"是真的、其他都是VST作出來的。
     
    Last edited: 2019-02-21
    已獲得yianchen, Ray-Huang, kellytsai另外3人按 "讚"!
  2.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額外提一下Reverb跟Delay
    應該不少初學者跟我一樣Reverb只是稍微加一點意思意思,但其實樂曲要栩栩如生的話、空間感的營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書上看過有位日本錄音師說日本(過去)的唱片跟歐美最大的不同在空間感的營造。
    他還記得聽到歐美唱片時被他們自然的空間感給嚇到、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是那麼渾然天成。
    他認為這樣的差異可能源自於歐美的教堂文化,因為他們從小就與教堂那種充滿自然迴響的空間出入,
    自然而然對聲音與空間的敏銳度就比生活在木造平房、或者都市公寓的日本人要來得強。

    我自己在這次混音中確實有感覺國外歌曲自然的空間感。
    例如我主力拿來做對比的Metallica前三張專輯,Reverb & Delay明明就灌超大、但聽起來就是很自然~
    我想要如法炮製、但怎麼加都"聽不習慣",最後還是只能維持原本稍微調味的性質、而無法做出與歌曲搭配的自然空間感。

    所以如何適當運用Reverb跟Delay的搭配以營造空間感的深度與廣度實在是很難的一個課題,
    最簡單的學習方法就是多去留意平常生活空間產生的自然迴響、記住甚麼樣的空間會有甚麼樣的感覺吧~

    題外話、Metallica第四張之後的專輯可能是時代風向改變、或者他們想法不同,整體的空間感沒有像早期那麼強烈,
    這其實不只他們有這個現象、而是從90s之後的唱片似乎都是如此..?
     
    Last edited: 2016-01-28
  3.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4
    90s 後的唱片趨向是越來越乾,越來越 "in your face"。像 Passenger 的唱片基本上沒有什麼 reverb,就像在你的空間的感覺。不過這種風格傾向常常是 15-20 年就又會反轉,因為走到極限就無聊了,也只能回頭。另外變比較乾也不完全是空間感的考量,ㄧ部份可能是因為現在的音樂想要有直接的 punch 和 attack,reverb 自然少ㄧ點。

    基本上樂手和音樂科技產業是互動而生的。70 年代和 80 年代是數位 reverb 崛起的時候,樂手看到新的工具就大量使用,所以迷幻搖滾和當時所謂新世紀風格的音樂就用很厚的 reverb。有時則是反過來,產業是按 musicians 想要什麼而生產,例如現在ㄧ堆模擬類比的東西,因為樂手想要得到他們從唱片、雜誌裡看到的硬體,但因為太貴和需要方便,而想用模擬 (我個人是覺得太多的類比模擬並不是好事。並不是像不像的問題,而是數位應該有更多可能性)。

    話說 reverb 沒辦法做到像唱片那樣.......也不只是技術。你 (包括我) 可能會覺得科技很進步或者電腦很厲害,但若突然聽到ㄧ台 Lexicon 480,只怕會感覺......怎麼這麼好聽!不是只是 cpu 加程式而已?當然,這樣說並非指ㄧ定要什麼才能如何。就工具的種類與價格而言,現在只怕是樂手最幸福的時代,且做音樂最好的方式是靈活運用手上的有限工具,而非擔心缺什麼。
     
    已獲得metropitTricky按 "讚"!
  4.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感謝回覆。
    我在書上也有看到50多歲的錄音師也提到類似的事,
    他認為入門版DAW預設內建的Reverb Plugin早已凌駕80s Digital Reverb許多(不一定是指音色),光用內建就已經可以營造出足夠的空間感。
    但對一般初學者來說、不知怎地總會有內建=爛的錯覺...
    老實說我自己也曾有這種錯覺,但最近的省思讓我重新體認到知識/想法的重要性比器材大多了。
     
  5.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4
    你可能誤會了......空間感與空間感的品質並不是問題,那些都很好並有長足的進步,是 separation 產生的差別。至於內建與否,我自己主要也都用內建,不只是品質好壞的問題,也是因為比較不會有廠商停止開發導致後來檔案打開有問題的狀況。

    Just my 2 cents!
     
  6.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呃...解讀面不同,
    "就工具的種類與價格而言,現在只怕是樂手最幸福的時代"→但可能有很多初學者不那麼認為(也或許是商業炒作讓初學者不那麼認為)
    因此他們會覺得內建品質不好啦、空間感做不出來啦...等,我也曾經那麼想過,
    所以我前面才會延伸說明現在入門內建的效果早就超過當年應用在商業領域的機器了。(不一定指音色)

    如您所提、現在環境真的對入門者很友善。
     
    Last edited: 2016-01-27
  7.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再追加一個最近的心得:控制低音(或貝斯)

    (貝斯)低音的多寡會決定樂曲聽起來是清晰或模糊、是搖滾或舞曲。
    玩金屬出身的樂手"或許"會有低音多一點才夠力的錯覺,但實際上甚麼扎實的低音、緊緻的音色都是低音控制下的產物。
    單一樂器的低音一多不是只影響其本身、更會讓整體聽起來糊成一團。
    舉個有趣的例子:Mr. Big的Daddy, Brother, Lover, Little Boy (The Electric Drill Song)。
    仔細聽會發現聽不到貝斯、幾乎聽不到,所有的樂器都很清楚--唯獨貝斯,但它換來的是清晰、乾淨、很好的空間感。
    Billy Sheehan不曉得是不是得罪製作人還是混音師,這首歌只有在少數過門的時候才會清楚聽到貝斯音~XD
    我很喜歡這首歌的鼓,處理得真好呀~(節奏吉他也很棒)

    各位在混音的時候若感覺各個樂器黏在一起、Total EQ怎麼調整體都很模糊時,可以先試著把貝斯或低音較多的樂器關掉,也許會豁然開朗。
    至少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此。
     
    Last edited: 2016-02-22
  8.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分享一個最近用EQ的心得,我也不曉得觀念正不正確、有錯請指正。

    用Pick彈奏的搖滾貝斯有時會增加高頻來強調Attack感,理論上增加的高頻應該會讓貝斯更明顯,
    但有時若遇到頻率相衝被其他樂器吃掉,這時把高頻拉低一點貝斯(的低音)反而會更明顯。

    我覺得這點很有趣,正常來說高頻拉低會讓貝斯的音量降低、應該會更不明顯,但事實可能像我前面提過的:
    「有時候某個頻率聽起來變多、並不是真的變多,而是把相對的(周圍的)頻率減少了。」
    所以本來還在煩惱明明整體樂曲的低頻就多到爆、但為什麼貝斯(的低音)那麼不明顯?
    現在把高頻拉掉低頻反而突出、我就可以把貝斯音量再拉低以減少樂曲整體不必要的低頻。

    但如果很想要貝斯增加的高頻被聽到,我猜可能要調整這個頻率範圍內其他樂器的EQ吧?

    ------------------------------------------------------------------------------------------------------------

    另外、外行人在調整單一樂器時,往往會遇到當下覺得好聽的音色但最後未必對整體的Mix有正面影響的情形。
    以我個人為例、不管是吉他、貝斯還是鼓,在最初設定音色時都調整到"我覺得"最適當的音色,結果進入2 Mix時很慘,
    吉他的低音撞到貝斯、貝斯的低音撞到大鼓,想要拉音量讓某個樂器清楚被聽見、卻反而讓另一個樂器被吃掉,然後就是惡性循環。
    所以各位在設定音色時可以先預想整體的平衡再來調整,或許可以減少一些後製上的麻煩。
    ...我到現在還沒有已調好的音色是一次Ok不用再後製的...功力太差...

    別再以為那些吉他降弦降得一塌糊塗的樂曲低音很多了,沒處理的話光撞頻率就撞到爆音量~
     
    Last edited: 2016-03-03
    已獲得Tricky按 "讚"!
  9. steel

    steel Member

    註冊日期:
    2013-05-03
    文章:
    62
    讚:
    24
    這方式不算 "外行人的方式" 只是要用這招會有點像年輕人誤會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因為,可恨的愛因斯坦沒先說一個大前提,就是你的想像力要先有扎實的知識與經驗為大前提 (至少也要有基礎常識得前提),這想像力才算 "有用的想像力",否則就是一般的天馬行空矣。
    (天才嘛~~ 他的想像力一點也不像孩童或感性,而是超然的理性大前提~ )

    所以,想要先將每種樂器先調好 "美色",然後 Mix 還能持續美"
    以小弟後來的經驗下,最初至少勢必要先能做到 "綜觀全局的思維" 大前提下,才能成立~

    這上是個人經驗,因為以前也是想說先把單一樂器音色修到最美才進入總體 Mix,結果狀況不如預期的經驗分享乎。
     
    Last edited: 2016-03-07
    已獲得掌門人按 "讚"!
  10.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感謝回覆。

    如前述、我也是遇到這個狀況,所以有感而發...
    但如您所述、要一般只專精一兩樣樂器的人在混音前就先預想各個樂器間的音色平衡確實有難度呀~
    以吉他手為例、一定都是想吉他要低音清楚、中音綿密、高音亮麗,但結果一定會衝到某些樂器,不調整頻率的話就會犧牲其他樂器的音量,
    這也就是為甚麼聽一些業餘作品時可以猜出製作人、或掌握混音主導權者擅長哪種樂器~XD
     
  11. Tricky

    Tricky Active Member

    註冊日期:
    2003-02-08
    文章:
    949
    讚:
    77
    小弟自學混音中 以前都要求樂器音色要多漂亮
    現在都有點隨便了 進了MIX還不是被修掉一大堆
    現在反而喜歡找好用省資源的音色
    低頻真的很令人頭大 我還是不知道要怎麼搞 現在都先不錄 哈哈
     
  12. Systemraise

    Systemraise Member

    註冊日期:
    2010-04-03
    文章:
    96
    讚:
    20
    http://www.guitarplayer.com/miscellaneous/1139/7-eq-tips-for-mixing-guitar/23122
    最近在送mastering的時候被mastering engineer導正了不少觀念, 這篇關於吉他滿詳細的
    該cut的就cut, 該閃的頻率就閃, 不要先pan左右才調頻 (個人一大壞習慣)
    而engineer有個建議是 Remember that 90% of all record are the drums, bass and vocals. When you have got these elements right you can easily just pluck in all the other elements. That is not a songwriter's interpretation but that is really how any engineer will think.
    以band sound來說, 我先solo這三個樂器調完之後再一個一個把合成器跟吉他加回來發現比較好調也聽的不會那麼打架了

    另外推薦一個平台soundbetter https://soundbetter.com/s/mixing-engineers
    如果擔心自己盲目混音想找專業建議的話, 可以花點錢找他們切磋幾首看看比較一下, 我是透過這邊找mastering但他也給了不少混音建議~
     
    已獲得掌門人按 "讚"!
  13.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說實在的、若有足夠的預算,我還是建議大家丟給專業去處理。
    我現在所有的時間都放在混音上、根本無暇創作,而且怎麼混都充滿挫折、真的很累~
    有時候真的搞不懂花這麼多精力在混音上幹嘛?
     
  14.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外行人體驗談] 鼓組在混音中的重要性。
    不曉得有多少非鼓手出身的人跟我一樣很重視鼓組在樂曲中的表現,感覺上很多新手在製作Demo時都會認為有鼓就好,不太去追求音色。
    但其實鼓組音色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樂曲整體的表現。

    我一直認為樂曲的好壞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鼓,一首樂曲裡面若鼓的音色及音量不理想,整首歌就像失了魂、無法表現出應有的張力。
    加上鼓組的頻率分布很廣,若音色/音量沒有調整好、很容易就會跟大部分的樂器撞頻率,變成樂曲中的毒瘤,

    ...我最近苦於無法解決樂曲中過多的低頻,那除了會讓樂曲聽起來很糊、也會讓音量爆掉。
    但我這兩天重新處理鼓組後,不僅低頻變乾淨、樂曲整體更是煥然一新,音量亦可以再往上拉一點。
    新版除了聽起來各樂器較分明外、差最多就是音場變寬了!!
    其實我在舊版完成時就發現低頻砍太多的話會讓音場變窄,但不砍又很糊、也找不到別的解決方法,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從這裡可以知道鼓組究竟有多重要了!!
     
    Last edited: 2016-03-10
  15. steel

    steel Member

    註冊日期:
    2013-05-03
    文章:
    62
    讚:
    24
    Enveloper 可以讓動態顆顆粒粒或鬆鬆散散,至於音場廣度... 當初為什麼要賣掉 iZ O5 ;)
     
  16.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我的遣辭用句可能造成您的誤解了,我前文所謂的音場變寬是相對於舊版因低音砍太多而變窄的音場,
    所以新版的音場並不是真的變寬、而是它原本就應該是那個樣子。

    至於Ozone,其實我現在混音幾乎只用EQ,最多只加掛一個Compressor在Master Ch.作Glue + 簡易Limiter並稍為加點壓,
    所以就算Ozone還在我手上也沒有用處啊~

    =========================================================

    另外簡單補一下用Multiband Compressor做低頻控制的心得,用的是Ableton Live內建的Multiband Dynamic。
    Multiband Dynamic拿來用低頻控制是有效果的(廢話),但因為難以避免有動態損失、加上我沒有用很久,
    所以與EQ相比孰優孰劣我一時間也分不清,但如果需要緊實的低頻應該會比EQ實用。
     
  17.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不知道該不該另開主題...但既然提到Ozone又跟混音有關就貼在這裡吧~

    英文夠好又有耐心的話可以看看,知名混音師Jonathan Wyner的講座~片長...一個小時!!
     
  18. steel

    steel Member

    註冊日期:
    2013-05-03
    文章:
    62
    讚:
    24
    [QUOTE="Ozone,其實我現在混音幾乎只用EQ,最多只加掛一個Compressor。"[/QUOTE]

    Ozone 5 的 EQ 與 Compressor 我卻剛好不用它... 我所用 Ozone 效果器的時機,確確實實剛好與版主相反 XD

    因為感覺,Ozone 5 中的 EQ 與 Compressor 處理性能及"音色"與一般 DAW 提供的效果器大同小異,皆處於不染色的數據型效果器,
    所以我也就沒有再花費升級7代等... 儘管官網說7代創新的 "動態型EQ" 超吸引我,但已習慣手工業的我犧牲一小時睡眠也能做到...,
    頂多利用 Maximzer 幫我無腦到成 "音量戰爭" 的最低門檻... (有些客戶還是想要自己得作品跟其他人 "突出"一點。)

    最後,我英文從國中就放棄了...
    總覺,只要自己的成品能到達知名混音師的成品一般般,至少過程絕對也是在一定前提知識下,所得來的 "想像力"產物吧。(我稱將心比心的模仿力)
     
    Last edited: 2016-03-08
  19. 掌門人

    掌門人 當代校長張超然

    註冊日期:
    2001-08-30
    文章:
    4,575
    讚:
    824
    我也覺得現在做音樂的人都同時進行太多領域,從彈奏樂器到創作、編曲、錄音、混音,甚至自己搞 mastering、錄影等,結果往往到最後都變不到位,畢竟每ㄧ項領域都需要大量的時間達到基本的專業水平。

    另外關於混音的問題,我覺得很多時候無法突破的原因往往是:

    1) 撇開自己創作與否、什麼相關知識、plugins 怎麼調....,很多時候是因為最早沒有從簡單的開始做起。例如只混音ㄧ把吉他的演奏曲,或是只有ㄧ台鋼琴的錄音。能做到至少 "EQ 音質" 與 "音量起伏" 和 "空間感" ok 了之後,再去練習例如民謠風的東西,就ㄧ把吉他和ㄧ個 vocal。當然之後就變成可能是 rock trio、vocal trio,再來像 jazz 的四重奏之類依此類推。這種從最少的樂器、最少的設備,慢慢練習到較多的樂器、多軌、多ㄧ些硬體的練習是非常有用的。

    反之,多數人因為是自己創作,其素材可能不怎麼樣 (如同時搞太多領域),加上音樂科技允許,往往就會想加ㄧ大堆樂器來補足原始素材不夠好的問題。但結果是撇開原始素材不夠好,又加上編曲也有問題,混音時又變成ㄧ上手就是好幾十軌。那樣基本上搞很久也很難有進步。混音時不過是在修復編曲的問題,而編曲卻是在彌補音樂本質不夠好的問題.....如果又不想砍音軌,最後必然無解。

    在以往國外主修錄音課程往往ㄧ開始是 direct to two tracks。你先能做好 live 進兩軌,後來才有機會變八軌,兩三學期後才有 24 軌盤帶或多軌電腦錄音與混音。這個由簡入繁的過程是ㄧ定要的,不論是錄音/混音還是作曲等。無論如何,這個過程其實很慢、很無聊,但最有效......我將它稱之 "打下基本功"。

    如果ㄧ直無法突破,最好還是回頭從基本功開始。


    2) 其實有時候是操作介面的問題。因為眼睛盯著螢幕看,聽覺的注意力就自然減少。再加上滑鼠的操作很慢,又ㄧ次只能針對ㄧ軌的某ㄧ個單ㄧ參數。但音樂是相關而互動的,越能快速操作.....幾乎像指揮樂團ㄧ樣是最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ㄧ定要用類比 mixers、或很多人可以將其類比混音經驗自然帶到只有電腦與滑鼠,另ㄧ些人則是ㄧ定要有數位混音控制台。但這些經驗只能自己去感受才真的有效,反之ㄧ開始就用滑鼠習慣的人就完全不瞭到底差別是什麼。

    可以考慮從類比混音開始,或數位混音控制台,或許會有全然不同的體驗。

    3) 音樂聽太少,難以將做的事先具像化。

    以上不見得和您碰到的問題有直接關係,但的確是不少人的情況。Just my 2 cents!
     
    已獲得MGdesignerTrickymetropit按 "讚"!
  20. 聰明的木頭

    聰明的木頭 Well-Known Member

    註冊日期:
    2004-10-24
    文章:
    10,443
    讚:
    3,029
    感謝兩位回覆,受教了。

    =============================================================

    分享一個我剛剛遇到的大挫折,我發現喜好與心情的轉變對你如何看待音色有著極為巨大的影響...

    一個半月前、也就是我寫這篇主題前,做成品最終處理時花了一點時間在試驗Master ch.掛上類比模擬的效果,
    當時覺得沒有掛的聲音太數位、太冰冷,比了一陣子還是決定掛上Analog模擬。
    後來在處理別種類型樂曲時又再比了一次、結論仍然一樣,所以我從此就不加思索地把樂曲都掛上模擬。
    剛剛一時好奇把類比模擬關掉才發現這才是我想要的音色,最近苦惱的頻率問題迎刃而解!!
    我不曉得是因為我最近調EQ調到判斷力變好了、還是品味改變了,總之這巴掌打得真夠響、還是自己打自己。

    我最哭笑不得的是在樂曲製作過程中類比模擬永遠都是最後才掛上去,但我卻因為之前的印象/感覺而沒有再多加比對。
    因為音色的改變,所以原本調好的平衡又要重來了...想不到才一個多月對音色的感受居然差那麼多...

    結論:
    當你發現音色上有無法解決的困難時,試著先把所有會影響音色的東西都關掉,
    有些你最初覺得很好的效果,也許在後期又有不同的感受,別被"理所當然"給侷限住,人的感受是很神奇的~
     
    Last edited: 2016-03-10
    已獲得Tricky按 "讚"!

分享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