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preamp

本文由 802011-07-30 發表於 "Bass" 討論區

  1. 80

    80 Member

    註冊日期:
    2009-09-30
    文章:
    71
    讚:
    0
    大家有沒有用過值得推薦的preamp(音箱頭)?
    最好是適合line in錄音用的.
    謝謝!!
     
  2. ficus6417

    ficus6417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07-19
    文章:
    70
    讚:
    0
    Preamp跟Amp Head其實是不太一樣的東西,Amp Head可以當作前級使用,但前級不一定是Amp Head,而且器材種類繁多,若您方便列出預算,版友應該會比較好幫你找到適合的硬體。

    若是想直接Line-in錄音,以方便性來說可以找含DI功能的preamp,最近試了朋友的Sadowsky output preamp,設定很單純,體積小,有DI功能可以直接Line in,不確定是不是你要的聲音,不過個人是覺得聲音很棒,自己也訂了一顆。

    EBS MicroBass II也是類似的產品,不過因為功能繁多,在設定數值時也相對的複雜不少,聲音方面,個人其實沒有很喜歡,不過這個部分見仁見智,還是自己聽過最準。

    另外Tech 21 Sansamp RBI我也覺得不錯,二手價也便宜,現在出了新款的RPM,不過台灣的能見度好像還不高。

    以上個人經驗,供參考。
     
  3. 湛藍色

    湛藍色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10-06-18
    文章:
    8
    讚:
    0
    有DI的preamp個人用過TECH21 sansamp BDDI跟EBS micro bass II,這兩款口碑都還不錯

    BDDI
    除了可以調整各種設定外,特色是音色渲染味道很重
    不管什麼琴接上去都會讓人明顯感覺到音色的變化
    濃濃的真空管味(當然是模擬的而已)
    是它的優點也是缺點,我個人還蠻喜歡BDDI的聲音

    micro bass II
    音色渲染較少,可以調整的音色變化空間相當大,也提供了像是破音
    A/B切換,MUTE,send/return...等附加功能

    兩種都是不錯的選擇,台北市的話,這兩款效果器
    幾家知名的樂器行都有貨,可以實際去試看看
     
  4. jackal508

    jackal508 Member

    註冊日期:
    2008-05-15
    文章:
    144
    讚:
    0
    推aguilar tone hammer 音色正典~~~但很不喜歡它的破音~~太麻了
    這顆pre是由aguilar obp3 onboard preamp移植的,http://www.aguilaramp.com/products_preamps_tonehammer.htm
    可去聽聽看sample
    現在表演基本上一定會帶上他.....然後把場地音箱接loop~~
     
  5. summer68101

    summer68101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9-11-16
    文章:
    296
    讚:
    0
    我也不喜歡他的破音
    感覺超不自然

    所以AGC只當BOOST在用:D

    另外一個缺點就是很大顆
    很重不好攜帶

    還有TRS接孔都要用直頭
    L頭會被擋住差不進去:(
    設計不良

    除此之外都很不錯
     
    Last edited: 2011-08-01
  6. 80

    80 Member

    註冊日期:
    2009-09-30
    文章:
    71
    讚:
    0
    感謝各位的建議
    關於音箱頭
    我還有一些問題:
    主要是想錄音時直接line in到mixer使用.那我是接di out嗎?
    有些前級還有另外一個DIRECT OUTPUT.請問有何差別?
    PREAMP OUTPUT又是什麼?
    我的音箱頭.若想接喇叭.只要喇叭的瓦數小於我音箱頭的輸出.我就都可以接?
    那我也可以接到一般combo機的retuen?(只要單體的瓦數小於我的頭?)怎麼接?
    此外.用di line in真的有比較好嗎?我之前曾試過地板式前級.不論我是用jack或是xlr輸出.tone都完全沒差耶(跟直接line in到mixer比起來).頂多音量差一點點.(我也試過boss的di)
    抱歉.我實在有很多問題.麻煩知道的人可以指導一下.謝謝!
     
  7. summer68101

    summer68101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9-11-16
    文章:
    296
    讚:
    0
    我之前也試過TRS跟XLR的jack錄音

    實際感覺兩者沒差(或許是我木耳)


    PREAMP有些會設計可以直接不過EQ輸出

    不知道是不是direct out
     
  8. ajino

    ajino Member

    註冊日期:
    2005-11-28
    文章:
    220
    讚:
    12

    DI是把unbalance的訊號變成balance的訊號,同時把高阻抗的訊號轉為適合直接進入mixer的阻抗。
    基本上並不影響tone,但任何器材都會對tone造成影響,所以好的DI出來的tone還是有差。

    balance訊號的最大功用是在長距離的訊號傳輸時確保訊號的品質。
    同時也能減少雜訊甚至消除雜訊。
    一般unbalance的訊號經過幾米的傳輸就會出現衰減變質,而且雜訊會大得嚇人。
    所以di最大的工作時機應該是表演時。

    如果你的傳輸距離不長,後端器材又不那麼敏銳,聲音聽起來就沒什麼差別。
    所以如果你是宅錄,直接line out和di out到mixer的聲音可能差別不大。
    但一般preamp的line out多是單聲道,用di out或direct out應該會好點。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di box並不會改善tone,對tone有幫助的是preamp。


    有些器材的direct out是指不經器材直接clean tone輸出,有點像bypass的意思。跟di out可能不是同一個東西。
    但有些器材的direct out則類似di out的功能。


    preamp out跟line out是同樣的東西,只是輸出阻抗不同。
    line out的輸出較小,可以直接進mixer,
    preamp out會放大訊號,但有些mixer會有輸入衰減,所以也許也可以用。


    地板式的preamp輸出都很小,不足以推動喇叭,通常都會配combo或另一顆head。
    要從input或是return進去都可以,前者會再經過一次combo的preamp的處理,後者則直接進power amp.


    你提到“音箱頭”則要先做好定義。
    一般所說的head會包括preamp和power amp,preamp本身的放大功率依然不夠推動單體。
    但有些叫做“preamp"的器材卻同時有後級放大的功能...

    若是要接combo的input或return,不必管單體的瓦數,也不必管你用什麼東西去接他,選line out或preamp out就可以。
    因為最後去推單體的還是combo本身的power amp.

    如果你的head或preamp有放大功能就可以直接接單體,只要阻抗對,單體瓦數較小就ok.
    你也可以從combo的poweramp in進去。


    現在很多head都做得很輕便短小,如果預算夠,買地板式preamp不如直接買head。
    像SWR的headlite, genz benz的shuttle系列, ampeg的pf系列等。

    最近很久沒出現的joekickass兄說過句很中肯的話,
    你琴上一個preamp,地板一顆preamp,最後再進一台preamp,這麼多preamp是要怎麼調?
     
    Last edited: 2011-08-07
  9. naven

    naven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7-05-30
    文章:
    21
    讚:
    0
    補充一下。

    一般的head都已經把Power AMP跟Preamp做在一起才統稱"Head"
    你可以用音響系統的邏輯來認識這套系統,一樣。

    訊源(你本人、眾效果器)→線材→前級(Preamp)→後級(Poweramp)→單體(Cab.)

    跟音響沒什麼差別的,一樣前級是影響音色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前級是將原本訊號放大,
    他的輸入阻抗極高,樂器在使用多半設為1M(視聽音響大多20K就已經是很高的輸入阻抗),
    後級會把前級放大的訊號,再放大,最後再調整降到與單體抗阻符合的單位來輸出。

    Preamp不等於全然的Head,Head裡面包含Preamp。
    空有Preamp也是推不動單體的。

    至於到底買Head是好是壞,其實也不一定,自家玩有個不錯的Head+Cab組合固然很棒,
    但是出外征戰就不見得全然方便。
    更別提出外征戰遇到各式不同的音箱(包括Combo、還是Head+Cab.)

    絕對沒有到底Preamp好還是Head好得絕對答案,喜歡怎樣的音染比較才是重點。

    至於Preamp要怎麼買,這樣看來好像根本隨人耳朵喜歡隨人買。
    我是覺得這在音色上的考慮的確是這樣。
    但是如同樓上版友說得:買了那麼多preamp到底要弄哪一個?

    買越多混出自己要的效果,但是是不是自己根本就在繞遠路?
    我覺得這是蠻值得自我探討的,並不是說用了樂器內藏前級、地板前級、Head也買了、
    最後還進的還是音箱的Line in(還不是跳過音箱前級喔),
    最後得到的音色,到底是不是非要這麼多機材去堆才能達到的。

    或許自己重複的頻段買了不只存在於兩、三個機材上。
    或許自己的音色永遠都是"加法"在配。
     
  10. joekickass

    joekickass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06-30
    文章:
    422
    讚:
    0
    怎麼有人提到我啊, 庵很久沒出現是因為常常受不了發表一些情緒的言論, 可能有人不喜歡, 那我還是不要常常回復版友的主題, 但看有人開主題沒人回應覺得很不好, 論壇就是要有人常常回覆才會越來越好!!

    感謝樓上大大同意我的說法, 我覺得tone要回到根本才讚, 那才是我們當初買心愛的那把bass的原因, 花了30幾萬買的BASS們, 我怎麼會不讓他們show出他們原始的聲音呢??

    論壇上可能有70%都推薦DI box或是類似Sanamp那些東西, 也許現場可以讓你簡單的改變tone, 但是幾千元的東西應該不會比你後面那顆大BASS AMP好吧, 只是你不喜歡那顆amp的tone而已, 我也是啊, AMPEG, Marshell....我都不喜歡, 要得到同樣等級的tone你需要同樣等級的preamp, 我以前有顆Trace Elliot Preamp, 2U尺寸, 插到其他amp裡tone馬上就不同, 那幾年我窮到生活成問題, 賣掉它, 我現在要買的是Head, 因為它有Preamp + Power Amp, 可以帶去現場吃它的cab或是錄音室錄音, 只要確定你買的有preamp out就好.

    你要tone, 靠一顆類似EQ的 Sanamp或是Sadwodsky preamp可以做得不多, 就像靠Line 6 POD黑屁股要模擬amp簡直是天方夜譚(說得有點誇張), 太假啦, 試過以後覺得真是浪費錢! 乾脆買EQ就好了.

    以前有位前輩說他的tune 5弦PREAMP裡面還有一組內調的eq可以調出所有BASS的tone, 這說法就像有位PA說它可以用DOD 30band EQ調出所有tone一樣........不可能的, 你怎麼調都調不出類似Trace, SWR, Warwick, Gen Benz....amp的聲音, 那麼簡單, 他們乾脆打包回家吃自己

    請試用那些器材, 再比較看看!!
     
  11. summer68101

    summer68101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9-11-16
    文章:
    296
    讚:
    0
    我是覺得到一定等級的琴

    就不用DI、preamp這些東西去修飾音色

    除非自己很喜歡那顆DI、preamp出來的聲音

    買下去的CP值也比買琴高

    當然DI也可以當工具去使用


    一把好琴搭配EQ、COMP我覺得就很夠用了
     
  12. 甲斐

    甲斐 New Member

    註冊日期:
    2006-01-30
    文章:
    976
    讚:
    0
    想請教您一下,帶自己的HEAD、PREAMP出去接現場或是錄音室的CAB,請問靠MIC收音嗎??
    我走過的地方BASS幾乎都是進DI,沒看過用MIC收,這樣接CAB的所出來的音色是能給自己聽囉?
     
  13. death

    death Member

    註冊日期:
    2005-08-02
    文章:
    660
    讚:
    0
    會嗎?micing bass 很多阿..這只是喜好而已..:confused:

    兩種不一樣的聲音,很難比較..不過我喜歡用麥克風收..不喜歡di
     
    Last edited: 2011-08-23

分享此頁面